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月 《英语沙龙》2009,(6):57-57
美国原始森林消失之时,正是logger(伐木者)一词出现及它所隐含的态度产生之时,这个隐含的态度是:树只是待生的原木。从一开始,砍倒树的伐木者就遭到批评。1732年的一个案例中首次提到“伐木者”:“对拜菲尔德先生的诉讼遭到拜菲尔德先生的抗议。这一诉讼大大刺激了伐木者,以至于在刚过去的冬天里造成的浪费比以往很多年的总和还大。”  相似文献   

2.
教学参考书之手教学,其启发、导向性是无可置疑的。唯其如此,教参对课文分析的任何偏颇,都会给备课、施教带来障碍和困惑。如新版教参(高中五册)在《伐檀》一诗的“课文说明”中说:“……还充实和扩展了诗的内容。看:奴隶们的劳动,伐檀、伐辐、伐轮,一件件,一桩桩地简直没完没了,繁重的劳动简直叫人喘不过气来,而奴隶主……”(见该书51页)。笔者在串讲过程中,觉得上述加点的话,有悖于《伐檀》景境描写的底蕴,曲解了伐木者  相似文献   

3.
被压迫奴隶的嘹亮战歌——谈谈《伐檀》和《硕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伐檀》是一首伐木者之歌,它通过描写一群奴隶工匠伐木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尖锐地讽刺、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残酷剥削奴隶的罪行,表现了奴隶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全诗分三章,每章各九句,三章内容和形式基本一样,构成章节重迭的形式,反复  相似文献   

4.
由于年代久远,《诗经》的真实已被蒙上了一道迷障。所以历来对它的某些解释常有曲解之处,象《魏风·伐檀》中的“辐”与“轮”便是一例。然而我们还不得不打破旧解的桎梏,使它的面目更清晰些。“辐,车轮中直木。此指伐檀木为车辐.”“轮,车轮。此指伐檀木为轮。”以上的解释正确吗?我以为是错误的。《伐檀》是讽刺贵族们的伐木者的诗。细读此诗,我们仿佛听到了雨点般丁丁咚咚的伐木声,亦隐约看到了来往如梭的人群——劳动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一群劳动者不停工作,并将伐下的树木“寘之河之干”、“寘之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6,(3)
《庄子》中讲过这样的寓言:有一次,庄子在山中见到一株枝繁叶茂的树.可是伐木者却不去砍它。问何故?回答是这棵树长得不成材,没用。此后。庄子寄宿友人家,友人让杀鹅款待。童仆问。一只鹅能叫,一只不能叫,杀哪只?友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没用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山中大树因不成材而终其天年。鹅却因不成材被杀,如  相似文献   

6.
借火     
正火是物质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热。这物质,在我们川东北农村,是木柴。做饭,煮猪食,家家都烧木柴。冬天,一家人围在火塘边烤火,也烧木柴。哪家要烧瓦制砖,还是烧木柴。山里树多,除了石头上没长树,其他地方,密密麻麻,成片成林,到处是树。那些歪歪扭扭、难以成材的树,得砍。树上的枝丫多,得伐去一些;林间的杂树多,也得伐去一些。把这些砍伐的树木和枝  相似文献   

7.
由此及彼,由A生B,“及”是迁 移,“生”是创新。 《诗经》中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这种创造,如《伐檀》就运用了托物起兴、迁移转化的手法。 《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创作的诗歌,它描写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通过运用“赋”(铺陈其事)和“兴”的手法,发出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责问和辛辣的讽刺,抒发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怒与不平。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分为三层。其思路为: 一二句,描写劳动场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写被剥削者) 第三句,描写河水形态:河水清且涟猗。(用起兴手法) 四至…  相似文献   

8.
《伐檀》主题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檀》选自《诗经·国风·魏风》,是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传统篇目。关于它的主题,高中语文教材的解释是:“《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们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写了伐木者的艰辛,通过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高中第五册51页,人教社96年版)这种解释,代表了对该诗思想意义的一般性理解,如金启华《诗经全释》:“(《伐檀》)讽刺官吏的不劳而获,剥削自肥。”(江苏古籍出版社91年版237页)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篇(《伐檀》)重点实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上编第一册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89年版)总其渊源,所有这些解释,均源自汉毛亨《毛诗序》所  相似文献   

9.
《魏风·伐檀》一诗,写了三种人:“坎坎伐檀”的伐木人,“不稼不穑”的“尔”,“不素餐”的“君子”。对前两者看法比较一致,对于“君子”到底指什么人,则争论较大。有的说指靠剥削生活的统治者,即诗中的“尔”;有的说是“有才德的”孔子一类贤者仁人。我则认为,它指伐木者比较恰当。 说“君子”是指诗中那个剥削者“尔”的,其主要根据大概是“君子”一词在古代多用于统治阶级。这是实际情况,但却又不能因此概尽一切。以《伐檀》所出的《诗经·国风》为例,里面提到“君子”的凡二十一首,至少有三分之二不是明显的指诸侯大夫、王公贵族。“雄雉于飞,上下其羽。展也君子,实劳我心。”(《雄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  相似文献   

10.
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 1982年,美国的生物学教授斯坦雷·坦布尔到毛里求斯做研究工作.他发现,该岛的原始森林随着16世纪欧洲殖民者的进入日渐减少,更奇怪的是岛上的特有树种卡伐利亚树只开花结果,却没有一颗种子发芽.  相似文献   

11.
面对失败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给你听: 美国的缅因州曾有一位伐木工人名叫巴乔尔.在一次意外中,一棵伐倒的树被对面的树弹回来,将巴乔尔的腿死死压在树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巴乔尔腿部的鲜血在一滴一滴地流……  相似文献   

12.
伐木与杀鸡     
庄子带领弟子出游,行至山中,遇见伐木工人正在伐树。弟子问:为什么那棵长得很歪的树不伐?答:伐了无用。至暮,投宿一老友处,友人欲杀鹅相待,家仆问杀哪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相似文献   

13.
鹿树     
一只鹿在原野上跑,一个树根叫住了它. 树根说:"鹿小弟,我原来是一棵树.可是树被伐走了,只剩下树根留在这里.可是,树给一只小鸟许过愿,答应它明年春天来了,它可以在树上做窝孵娃娃.可是,树没有了……"树根说着,就伤心地流下眼泪.  相似文献   

14.
攒钱买骆驼     
因要扩建门面,小区门口的一棵银杏树,被伐倒;那棵银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原先是一个大户人家的镇宅之树,那户人家后来人丁稀落,或是去了他方,不得而知。总之,宅院没有了,树却留下了。在兴建小区时,这棵树被保留下来,小区人出出进进,都会看到它。夏天,它顶一树绿盖头,在风里婆娑,有鸟在里面啁啾。秋天最美了,一树的绿叶,变得金黄金黄的,像开了一树金黄的碎花。伐倒的银杏树,很快被拉走。连地上最后一片叶,也被扫净了。扫地的妇人边扫地边喃喃自语:这些杀天良的,好好的树,就给毁了。谁听到她的话呢?小区门口,变得光秃秃的,仿佛那里从来不曾有过一棵树,风风雨雨站了百十年。漫漫天地  相似文献   

15.
苟金海 《政治课教学》2003,(10):F003-F003
1982年,美国的生物学教授斯坦雷·坦布尔到毛里求斯做研究工作。他发现,该岛的原始森林随着16世纪欧洲殖民者的进入日渐减少,更奇怪的是岛上的特有树种卡伐利亚树只开花结果,却没有一颗种子发芽。教授翻阅资料,发现可能与岛上特有鸟种———渡渡鸟有关。这种鸟高1米左右,体重可达14公斤,殖民者到来后大肆捕杀,鸟蛋被带进岛的家畜吞食。1681年,这种鸟在地球上彻底绝迹。教授根据记载和渡渡鸟骨骼推测,渡渡鸟是卡伐利亚树的“催生婆”。反复试验证明,卡伐利亚树正是借助渡渡鸟发达的肠胃研磨,促使种子出芽;渡渡鸟灭绝了,卡伐利亚树也无法繁殖…  相似文献   

16.
诗与音乐结合而为歌。《诗经》又称《乐经》,就因为它是合乐而歌的。其中的十五国风,实际上就是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如《伐檀》是魏地的民歌。它通过伐木者的歌唱,尖锐地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贪婪嘴脸。不仅美视而且美听。当时诗歌的音乐色彩由此可略见一、二。一、重章叠唱,变词换韵。汉魏以后,诗乐分立。在形式方面,《诗经》保存着诗乐分离前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诗经》中具有普遍性特点的“重章叠唱”。它原是民歌在集  相似文献   

17.
“天越来越黑了,我得赶紧去森林,要不,那些狡猾的伐木者又能得逞了。”艾玛自言自语道。而后,她带着一把枪、一只木箱和探测仪快速朝森林走去。  相似文献   

18.
一、入境与有感“文以载道”这一原则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果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单纯强调字、词、句,则文章之精采,文辞之光华也难以闪现,学生也不能深刻地理解文义,也不能说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如教《伐檀》,我们告诉学生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伐木者的生活,他们在愤怒地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如果再能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词语,“涟”、“直”、“沦”进行探索,让学生展开想象,身入其境,就会对本诗加深理解。可以想见,一群伐木的奴隶,把一棵棵粗  相似文献   

19.
请先读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关尸,击魏连伐虢。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四篇1、《伐檀》《伐檀》选自《诗经·魏风》."魏风"是古魏国(今山西解县、芮城一带)的地方民歌.这是一首伐木者的歌.诗中写一群奴隶一边在河边伐木,一边对剥削者进行冷嘲热讽,揭露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本质,表现了奴隶们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精神.写作特点是:(1)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真实的劳动生活画面和奴隶们的冷嘲热讽,揭示了社会的本质.(2)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以河水的清澈可爱,反衬社会的黑暗,烘托奴隶们内心的不平.(3)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反复咏唱,充分抒发了奴隶们的愤慨情绪.(4)采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式,自由奔放地抒发感情,显示了民歌句式自由活泼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