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萍 《新闻前哨》2011,(5):73-74
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核泄漏。千里之外的中国各地爆发了一股食盐抢购潮。从3月16日开始.有传言说加碘食盐可以防辐射,中国很多地方的市民担心海盐受到日本核电站辐射污染.出现了哄抢食用盐的事件。3月17日,不少地区出现了“一盐难求”的局面。一些商贩也乘机提高盐价。  相似文献   

2.
抢盐事件结合这些年出现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张悟本"等事件,我们也不该全部怪罪老百姓所谓的"无知"."相信"需要一定的土壤,需要一些正面的经验支持。相应的,负面经验也会为"不信"埋下伏笔。假使一个人如再相信媒体、相信专家以及相信科学精神,那么最让他觉得值得信的应该是亲人和朋友,至少他们的动机是单纯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底层特质.由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体不可避免地介入到群体性事件当中并对民众产生影响,而考察其在群体性事件中对底层民众产生的心理影响才是把握群体性事件的“要害”,其中影响社群稳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更应是瞩目的焦点.本文以“乌坎事件”事发地的相关当事人为实证调研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底层群体在进行“权利维护”和“权利抗争”中,媒体起到了示范和启蒙的作用,大众传媒亦应在稳定和重塑底层民众社会政治心理方面担当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对核辐射的担忧继续发酵。3月17日,包括日本在内的太平洋沿岸多国出现抢购盐、碘甚至海带之类所谓防辐射产品的风潮。原因是担心海水被核污染,预防核辐射。经过多国政府、媒体及专家的辟谣、解读,18日,多国的抢购风已逐渐平息下来,市场供应恢复正常。这种集体抢购行为仅仅是因为从众心理吗?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有太多的问号期待解开。  相似文献   

5.
袁会 《新闻世界》2011,(7):274-275
日本"3·11"地震不只给该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还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抢购恐慌风潮。从3月16日起,中国出现了"抢盐"风波。在这次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得到体现。本文分析了这次危机应对中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今后突发事件的危机防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民群体心理与一般群体心理既相似又不同。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群体心理突出表现为从众、掌握话语权和满足道德批判优势等7种心理,并具有特定的运行机制。依据网络群体心理基本特征和机制,构建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引导,需要用事实说话,设置报道议程,培养网络舆论盟友等引导技巧,通过社会、新闻业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7.
侯卫谦 《新闻世界》2012,(6):238-239
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行为动机的盲目性、公众情绪的多变性,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然而,1993年我国发生群体性事件数量为0.87万件,2005年上升到8.7万件,2006年则超过9万件,其后数量保持上升势头。因此,找出形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成为社会尤其是政府的一项工作重点。本文主要对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分析公众心理动机及公众心理参与特点和表现,并进一步给出引导和规范群体心理的具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案。  相似文献   

8.
网络言论和网络舆论逐渐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视野,网络群体行动取得了很多积极性成果.网络群体既有与现实群体相似的部分特性,又具有自己复杂而独特的一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成因和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群体性",很容易想到庞杂的"乌合之众",满脑子是失去理智的人群。然而,当我们抛弃刻板印象,仅从"群体"本意去理解和解读这个词,也许我们更能看清楚当前热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心理过程纵观当前发生的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大致如下:曝光。一种是当事人或知情者通过  相似文献   

10.
群体事件一直是媒体碰不得的高压线,但今年地方和中央的主流媒体都对贵州瓮安事件等几起重大的群体事件及时做了客观公正的报道。这是中央和地方党委按照新闻规律运用媒体处理群体事件等报道难题的新尝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开明。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群体性”,有文化的人很容易想到勒庞的“乌合之众”,满脑子是失去理智的乱糟糟的人群。然而,当我们抛弃文化的刻板印象,仅从“群体”本意去理解和解读这个词,也许我们更能看清楚当前热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郭云霞 《新闻世界》2013,(2):114-116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加剧社会风险。因此,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对受众心理的引导,是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应如何做好对受众心理的引导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蒋勇 《新闻实践》2011,(5):23-24
3月中下旬,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辐射危机,引发国内一些城市的抢购碘盐风波。此次风波虽然短短几天就过去了,但给公众留下诸多反思。尤其是媒体,如何应对因谣言引起的突发性事件,此次风波又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总体上看,我国媒体对这起突发性事件积极应对,在极短的时间内消除了谣言,平息了百姓的恐慌心理,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展现了公信力,但走向成熟还需历练。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谣言和真相是一对相互纠葛的矛盾统一体,真相一旦露面谣言就会退却,真相迟迟不露面,谣言就会见风蔓延。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渠道极为丰富的时代,谣言仍如幽灵般时时闪现,频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给以传播真实、科学的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了严厉的拷问。发生在今年三月间的"抢盐"风潮清晰地为我们演示了谣言从兴起到消失的完整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信息传播体制的警示范例,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新思路,为社会大众营造一个清明而和谐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5.
赵云泽  薛婷予 《当代传播》2021,(2):31-35,40
本文深入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恐慌情绪的蔓延及其导致群体性认知障碍的原因:当危机事件突然爆发时,对负性情绪信息的优先认知效应会使个体本能性地产生较高程度的恐慌情绪唤起,在恐慌情绪的支配下,人们的认知系统会产生认知障碍,最终形成"恐慌情绪唤起-认知障碍"螺旋,并导致群体性非理性行为的酝酿和发酵.本文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消解危机...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群体性事件新闻传播效能的最大化,就应当正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角色定位,深入研究和分析受众心理需求及社会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6日,谣传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另一个传言是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受两个传言影响,16日下午起,一股“抢盐”风潮从浙江绍兴出现,谣言在微博等发达的现代信息传播推动下,如瘟疫般迅速传遍中国大地,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食盐恐慌性抢购。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核辐射等危机层层推进,也在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引起了恐慌。一条"吃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传忽然传遍大江南北,并引起了大面积抢购市场碘盐的行为,在17日、18日两天达到高峰。在各类媒体的大力辟谣、多方引导下,这场"抢盐风波"在短短两三天内便趋于平静。  相似文献   

19.
尽管舆论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却总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今年初春在全国各地骤然发生的"抢盐"风波,给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又一重大警示。透过这一案例寻幽探微,不难看出社会舆论的形成与经典力学原理的关联,解析"抢盐"风波乍起骤落的动力机制,或许有助于我们妥善驾驭舆情,提高引导舆论的应变和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抢盐风波的启示中,讨论微博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作用的几点原因以及其在舆论监督方面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