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日语中与「来た」对应的、表示"将来"的场合,我们自然会用「来る」来表示.如在「田中をんは来る」中,无论田中什么时候来,即便用「今来る」也不表示现在时,表示的依然是「すぐ来る」将来时.但如果就此说日语中的「来る」的「る」表示将来时的话,那么在「山が見える」中则一般表示现在时,而在「もぅすぐ山が見える」中,又变成了表示将来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是不能以「る」(包括其它活用动词)来区别日语的现在时和将来时,因为日语中没有如英语"过去一现在一将来"的表达形式,即日语中没有将来时.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日语为何没有将来时.  相似文献   

2.
段继绪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1):125-126,130
对于日语助动词「ル」形和「タ」形,经常用「ル」形表示现在的状态,「タ」形是表示过去状态。但是,即便使用「タ」形也不能排除事情到现在的可能性。文章将对用于表示发现和想起的「ル」形和「タ」形的意思和这种形式下用状态动词「アル」和断定助动词「ダ」的不同点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茜 《考试周刊》2008,(53):83-84
日语动词按发音大致可以分两类。这两类动词在活用时的发音也各有规则。如果能掌握这些规则,那么就能准确读出日语动词活用后的发音。本文主要考察动词的「て形」「た形」「ない形」、可能态、被动态和使役态这几种活用的发音规则。  相似文献   

4.
傅秀娟 《考试周刊》2011,(47):99-100
日语中有许多意义相近的近义词,如汉语的「准备」,日语可以用「準備」、「用意」和「支度」等词语来表达,其用法、含义有相同之处,都可以表示为做某事而事先做准备,但其侧重略有不同,用法也有较大差异,本文作者从实际的语用角度对这三者进行分析,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文的动态助词"了"和日语的「た」能作为完成相,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过去、完成,二者的文法意义同样,有着对应关系。但是在实际运用中"V+了"和日语的完成相不是简单地对应,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了"和日语完成相在不同的文法系统中,有着各自的文法意义。所谓完成相在日语中用作为体标记「した」来表示,而汉语中则用动态助词"了"表示,汉语中的"了"有着更复杂的意义。通过误用例子探求"了"的文法意义及日汉体态习惯误用的形成原因,对日汉互译及汉语圈的日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经常出现反事实条件句,即条件句的前述条件为与已知事实相反或者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实例的句式进行细致解析.明确了反事实条件句三个较明显的句式特征:(1)常与推测语气表达「かもしれない」、「だろう」「にちがいない」、「はずだ」共现;(2)常与逆接表达「のに」「のだが」「のだけど」共现;(3)常与「た」、「ている」形式共现,以此表达说话人道憾、后悔、责备、庆幸、期盼等心情.  相似文献   

7.
张莹 《时代教育》2012,(7):194-195
日语和汉语都有表示做某事很难的表达方式。本文选用最常用的两个表示困难的接续词「~にくい」和「~づらい」进行比较。这两个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点,所以其汉译也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然而由于汉语中常用"难""难以"来表达困难,所以这两个词在译为汉语后其不同点往往会消失。本文以「~にくい」和「~づらい」这两个词为对象,研究日语中的困难表现及其中文译文。本论文首先分别分析了这两个词的意义、用法和汉译;然后进行比较并对「~にくい」和「~づらい」这两个词及其汉译的异同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日语的「ラレテイル」是由被动形「ラレ」加上体「テイル」组成的,这种表现表达的语法意义是"结果继续"。在形式上,与日语「ラレテイル」对应的汉语表现为"存在句""自然被动句""被字句",对应的韩语表现为"被动形 "。通过实例调查可以得知日语的「ラレテイル」在汉韩语言中如何表现。研究发现,日中韩3语形成了"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被动形 "的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在这组稳定对应表现中,它们都存在着表示"结果继续"的要素。另一方面,"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的对应率与"ラレテイル—被动形 "的对应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应该是缘于汉语、韩语与日语的语言类型相似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补助动词「くる、いく」在日语中使用很广,日语补助动词「~てくる、~ていく」是由接续助词「て」与补助动词「くる、いく」相结合而构成的。补助动词「くる、いく」既有共同点也存在不同点。通过日语补助动词「くる、いく」的分析与探讨,加深日语补助动词的理解,从而掌握更自然的日语表达技巧。掌握好日语补助动词的用法,学好日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日语中,关于某个动作或状态,在过去、现在、未来等不同的时间,该怎么表示呢?一般能够以动词的词形变化为重点来观察。针对日语动词的时态,以"る形"和"た形"为中心,来考虑中文相应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由于母语的差异 ,日本留学生有一类为其他语种的留学生所少有的偏误现象 :即习惯于在叙述语段中的每句的句尾都用“了”,以表达母语的过去完成时态 ,结果使得日语过去助词“た”的迁移贯穿于汉语整个叙述语段的始末。这种母语的迁移现象 ,是我们以往以句法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所忽视的。我们应以句群语段为语境 ,在与日语的对比中 ,分析和掌握汉语助词“了”在具体文体中的隐现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单谓语句中,自然地以说话时间为事件发生的时间语境,“着”有表“已然”的绝对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着”中的“着”有表“同时”的相对时功能,在谓语位置上,“着”呈“绝对时”功能。“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而和“着”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过去时”、“进行时”及非限定性小句“V+ing”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汉语的“着”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13.
英语动词过去时除表达事件或状态发生在过去的某一具体时间这一典型意义之外,还具有表示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等非过去时间的非典型意义,即假设性和表态性.根据概念隐喻的理论,过去时隐含的距离隐喻是其非典型意义的概念隐喻.距离隐喻导致的语言间接性是形成虚拟和礼貌用语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4.
维吾尔语存在时间范畴,独立地表示时间信息。在维吾尔语研究中有关“三个时态”和“两个时态”的争论。即究竟是“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个时态还是“过去时和现在一将来时,或者过去时和非过去时”两个时态的争论.这是由于把“时间”和“时制”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造成的混淆;语言中的“三时”(过去、现在、将来)既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也可通过词汇形式表达,其表达形式就会形成时态范畴。就是说,“时间”和“时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本文分析“过去、现在、将来”这三种时间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维吾尔语动词的时态范畴及其时间指向功能。  相似文献   

15.
蒙古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和语言类型,在时态表述上存在差异。本文在对比蒙古语和英语时态的基础上,对蒙古语过去时和英语现在完成时进行比较。其对比结果发现,蒙古语的时态是着眼于动作或是事情发生的时间而划分,较为粗略,没有和体相结合;而英语的时态是时和体双重影响下产生,表述上更详细、具体。蒙古语的每个时所涵盖的时间概念比英语的广。蒙古语的过去时至少可以包含英语中的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过去进行时所表达的时间概念。英语现在完成时所表达的时间概念在蒙古语中属于过去时表达的范畴。因此,两者在概念、形式结构、用法上的差异值得学习者借鉴。  相似文献   

16.
时态通常被定义为动词表示其动作或状态时间的语法范畴。时间常被区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域,在许多情况下,英语动词的不同时态与不同时域有对应关系,但在许多情况下,过去时态不表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现在时态不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于现在。时态与时间具有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的ST5和ST6两个子语库中的所有时态错误按16种时态分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是最容易出错的时态。其中尤以一般过去时错误为最多。说明一般过去时是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最难掌握的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过去时错误主要集中在时态选择型错误上,主要表现在将一般过去时误用为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呆板地依据时间状语,未能很好地区分时态的语义特征等原因造成的。此外,动词凸显度和时间状语两种语内因素会显著影响一般过去时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语法书里,英语动词过去时被定义为一种指称性的时态,主要用于表述以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状态。然而动词的过去时态还有非过去时间用法。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态的用法,揭示动词过去时态的本质特征,即距离性,包括时间距离、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9.
Langacker认知语法指出语言各个成分都是有意义的,那么语法范畴的各层次也是有意义的.英语过去时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其表达过去时间的意义与表达虚拟和委婉的意义是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的关系,这是典型效应在多义性语法范畴中的体现.本文从典型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结合家族相似性,解释英语过去时态范畴的多义性,以揭示原型理论在该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语法学家将英语动词的时态解释为"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语法范畴"。"多时态"的支持者和"双时态"拥护者都试图证明时间和时态的一致性,这样无疑削弱了他们的定义的解释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文章将时态定义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与参照点之间的关系的语法范畴"。以奥古斯丁和柏格森的时间观为哲学理论,文章提出"统一时态"的观点,认为英语只有一种时态,即现在时态,它包括"现联时态"和"现距时态"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