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关键;而采访氛围又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那么怎样营造采访氛围,确保采访顺利进行呢?  相似文献   

3.
4.
农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发展进程,农民的问题则是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更是新闻媒体一直追寻和关注的重要命题。多年来,党的惠民政策连连出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民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高和改变,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日益改善和丰富,在他们中间,不单单只是农民,更有工人、商人、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等等。  相似文献   

5.
叶红菱 《新闻窗》2014,(4):14-15
在当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事件,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说说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三心”:真心、细心和责任心。  相似文献   

6.
“你好,我是××报记者,想了解一下××事情是怎么回事”,采访对象介绍了情况后,马上就是一句“谢谢,再见”。  相似文献   

7.
8.
张永红 《视听界》2002,(4):37-37
“节外生枝”的本义是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而这里所谈的新闻采访中的“节外生枝”是指记者在采访提纲之外又即兴提出的新问题。当然,这个新问题一定是围绕采访主题的。就是说,“节”外生出的这个“枝”一定要在“节”上,“枝叉”虽  相似文献   

9.
10.
真实是对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新闻工作,沉下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用高度的责任感和火热的激情采写出真实的、全面的、客观的新闻,也是对一个记的最起码要求。而不到现场、人云亦云;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感情用事、偏听偏信是新闻采访之大忌。  相似文献   

11.
当一名记者,少不了要与新闻人物打交道。在众多的新闻人物当中,最易受到广大读者关注的就是那些知名人士。作为一名记者,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认识名人专访的意义,将一个个栩栩如生、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立体化地展现给读者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4.
15.
不靠“现成材料”,用眼看,用脚走,用脑想,用手写,就一定能多出鲜活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6.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7.
人物采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线新闻记者必经的途径,是砥砺记者功夫的磨刀石。人物采访的成败或深浅,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与采访者的能力、用心程度及采访对象的配合默契与否等密切相关。笔者担任过十多年通讯员与二十多年专业记者,采访过大量人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方方面面,当中不乏明星名人,更多的是三教九流的草根人士。多篇人物通讯与特写获得全国优秀副刊作品奖、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新闻导刊》2004,(2):49-49
采访思想,不仅有对这一做法必要性的认识问题,而且有一个如何掌握具体操作方法问题。要学会采访思想,首先必须逐渐养成热心与被采访人及其他人交流思想的习惯。其实重视在采访和写作中交流思想,使其产生连锁反应,已成为许多精明记和编辑的共识,他们努力将其运用到新闻作品采写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超  李园园  刘欢 《青年记者》2009,(16):28-29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隐藏采访目的、隐蔽采访工具而进行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滥用隐性采访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隐性采访自产生之初就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20.
杨帅  杨顺初 《新闻界》2004,(1):24-25
我躺了二个半月之后,元月15日,在我二十八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奇迹般地坐了起来,当护工用轮椅把我推出病房来到父母为我准备好的生日宴会上时,康复中心的陈亚伟主任和中央电视台的闫绍纲编导给我献上了一束鲜花。陈亚伟主任用照相机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