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2.
《浮与沉》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常见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这一课我前后上了3次,没想到再熟悉不过的分组实验材料之一——西红柿,分别给我出了3次“难题”。  相似文献   

3.
在指导上《沉和浮》的过程中,反复读了《小学自然教学》1996年第1期刊登的《沉和浮》课堂教学实录,再回忆刘红云老师在青岛上课的情景,又引起了我的感受。 一、童话引趣,游戏促学。课一开始,刘老师就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用科学童话故事《气球姐姐和土豆妹妹》引路,导入课题,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小学生竖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听了两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课例,对"什么是科学结论"颇有感触,与诸位同仁共商。课例一:教师出示两盆液体,分别把马铃薯放进去,结果出现了一沉一浮的现象。学生惊奇万分,老师随机引出了一个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是盐水。"不少学生也纷纷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我把鸡蛋的大头朝下放在烧杯里,它又反过来大头朝上了。”我也发现了这种现…  相似文献   

6.
吴京钧 《科学课》2009,(3):17-17
在上《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我设了一个悬念,孩子们看着我把一个大土豆扔进水里.认为肯定会沉。如他们所愿。大土豆沉了。我把土豆切了一半.说如果再把一半土豆扔下去呢?一部分同学开始动摇,认为会浮,结果还是沉,很多同学憋不住了:“老师,切小一点,再切小一点,切得一点点小。”  相似文献   

7.
在上《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我设了一个悬念,孩子们看着我把一个大土豆扔进水里.认为肯定会沉。如他们所愿。大土豆沉了。我把土豆切了一半.说如果再把一半土豆扔下去呢?一部分同学开始动摇,认为会浮,结果还是沉,很多同学憋不住了:“老师,切小一点,再切小一点,切得一点点小。”  相似文献   

8.
苗英姿 《现代教学》2004,(10):52-53
这是一堂三年级“做中学”课。本课是《沉与浮》单元中的第四课时。在前三节课中学生分别对“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学生对各种沉浮现象的研究兴趣盎然。第三节课结束前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人能躺在死海上看书而不沉下去,可是我们都知  相似文献   

9.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叫《沉和浮的秘密》。里面讲了为什么有些东西能浮在水面,有些东西只能沉到水里。我觉得最奇怪的是:为什么水里的盐越多,  相似文献   

12.
<正>我常拿两道测试题考学生:一是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的沉浮问题。若从一个苹果上切下一块来投到一杯清水中,结果是沉还是浮?不少学生的答案是视苹果块的大小而定,其潜台词是块大的会沉,块小的会浮,投入一个苹果则当然是沉。二是钢丝球点燃前后质量的变化(钢丝绒毛燃烧后质量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说质量变轻了,有的学生说质量不变,很少有学生回答质量变重了。到小学调研时,我常会拿这样一道数学题问小学生:每辆公共汽车能装载36名学生,运送1128名学生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回答31  相似文献   

13.
对于科学课来说,一节上的成功与否与很多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就通过一节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来谈一谈在上实验课时,是如何准备实验材料的。了解科学课的教师可能都知道,《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虽然  相似文献   

14.
读了1996年第一期《小学自然教学》杂志,我受益匪浅,特别是童海云老师执教的《影子》、刘红云老师执教的《沉与浮》及徐雯老师执教的《水》这几课的教学实录,使我颇受启发。童海去老师执教的《影子》一课,运用儿歌、手影游戏,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就把“影子与光照的高低,影子与光照方向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  相似文献   

15.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由四项活动组成: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思考和讨。沉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中,怎样选择材料至重要。下面根据教师的执教实例,谈材料选择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些相关的思考。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师:(出示一木块)这是木块,我它放到水里,你们猜是沉还是浮?生:浮。师:(演示)猜对了,(出示弹珠)这个呢?生:沉。师:(演示)也猜对了,(出示瓶…  相似文献   

16.
《沉和浮》一课教学生认识沉和浮的现象,使学生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沉和哪些物体浮,还要求指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浮的物体沉下去,使沉下去的橡皮泥浮起来。我认为这一课是发展学生创造精神的好材料,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维,去创造,要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沉与浮"这一现象做深入、细致的探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哪些固体可以浮,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  相似文献   

19.
《溶解》是湘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它与《认识水》《流动的水》《浮与沉》《地球上的水》共Ⅻ组成《奇妙的水》教学单元。审视清泉小学郭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它凸显了注重学生体验、引导学生细心比较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刘正伦 《贵州教育》2011,(23):41-42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于船应是比较熟悉的。有的学生已有过乘船的经历,有的平时就有制作船的经验。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造一艘小船"一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制作和创新能力为主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