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雅 《华章》2013,(2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文章具体阐述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拓宽项目体系建设、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水平、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志愿服务价值观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改革举措,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志愿服务组织作用凸显,其中在社会中影响力最大、最为活跃的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和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以这些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组织极大地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志愿精神随着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不断得到弘扬,志愿服务组织为公众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载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取得快速发展,但与已经步入规范化、系统化轨道的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国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功因素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税收优惠机制、社会化的融资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来优化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促成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外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外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基础上,对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做出了五个方面的总结,即志愿服务参与向常态化、专业化发展,志愿服务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构建的系统化,志愿服务国际化合作趋势加强,希望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前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得金银奖项目调查发现,获奖项目在组织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引领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发展、发挥青年志愿服务育人功能、促进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成效显著。但项目的专业化、品牌化和管理规范化能力,项目的复制推广和可持续性开发利用能力,项目的社会协同和撬动多方社会资源能力仍需要增强,青年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有待提升。对此,就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发展水平,志愿服务项目规范管理水平,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复制推广水平,志愿服务社会协同水平,青年志愿服务参与治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环境,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两个方面,简而言之,即青年志愿者及其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自身建设与外部发展环境.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荣 《华章》2012,(27)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以专业化志愿服务为切入点,指出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存在的一些误区、问题和矛盾,并提出建设专业化服务道路的几点建议,指出当下大学生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稳定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能够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立,也可促进大学生更快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8.
广州青年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具体形式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方式,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广州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从提升组织效能、多维度的支持体系、专业稳定的队伍建设、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和全方位的评价考核等方面着手,才能构建起广州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9.
青年志愿服务的教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参与人数众多、活动内容丰富、项目运作规范、社会影响广泛,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华彩乐章。那么,青年志愿服务兴起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之源是什么呢?青年志愿服务需要先进理论指导,我们认为从教育学理论视角来分析,青年志愿服务离不开三大教育理论的支撑,涉及青年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说、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学说。一、青年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青年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根基,同样也是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南京亚青会、青奥会青年志愿者的满意度。大型体育赛会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行动的有效载体,赛会中青年志愿者的满意度对其是否愿意积极主动从事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起决定作用。青年志愿者对所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高满意度有助于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常态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志愿服务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探求志愿服务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契合之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寻找志愿服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为志愿服务造就新时代好青年提供理论根源。志愿服务造就新时代好青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基本要求,最终促进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志愿服务造就新时代好青年要以明确的政治导向,围绕青年发展需求,引导青年善作善成,形成志愿服务教育机制,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塑造怀抱梦想、敢作敢为的新时代好青年,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杜晓华 《时代教育》2013,(9):14-15,19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证调查,发现青年志愿者高度认同志愿服务理念,但参与动机多元化,高校志愿服务还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志愿者组织管理不规范、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宣传渠道不畅通等问题。高校应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引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促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诸多变化,青年成长面临诸多挑战,加强青年道德培育显得格外重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印发,特别是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提出,为青年道德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生成、发展与深化,志愿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弘扬志愿精神,不仅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还能提高青年的实践能力和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同轨的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偏差、二者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同轨模式的基础.结合江苏大学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践操作,从"志愿式"就业模式的在校培养和毕业后培养两个层面,提出在新形势下推进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的同轨运行,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5.
中外志愿服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中外志愿服务在活动宗旨、组织管理、公民参与度和经费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影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掣肘"因素,并提出发展我国志愿服务的几点建议,主要有志愿服务要与公民社会培育相结合,突破现阶段简单的社会救助意义,而将其提升到调整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充分挖掘、发挥志愿者组织作为第三域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作用,使志愿服务全民化、日常化;志愿服务的管理应与政府组织剥离,而交由非政府组织管理实施,并随着非政府组织广泛深入的发展而实现其巨大的社会支持功能;志愿服务应改传统的义务服务为非营利服务,以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服务学习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比较了其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异同,并指出它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启示,即要以人为本,科学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明确社区需求,确定服务内容;推进专业化进程,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奖励环节,促进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7.
马越 《中国德育》2009,(6):90-92
一、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背景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志愿服务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1993年起,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服务,倡导全国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选择——以南京N学院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还不成熟,社会基础薄弱的特殊国情,导致青年志愿服务目前主要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行动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传统意义上的志愿服务路径研究更多的关注志愿服务的领域及方法.文章以南京的N学院为例,从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学校、社会需求及赋权理论等角度加以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莉培 《大学生》2014,(24):26-27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领域发展迅速,不管是志愿者、志愿组织数量,志愿服务数量还是各级政府和组织的重视程度来说,都有明显增长和提高。从世界来看,我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跟志愿服务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进行志愿服务的国际比较,有助于了解并推动我国的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国外"义工"文化的冲击下,志愿组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式成立。随着雷锋精神和志愿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志愿服务领域便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规模不断扩大,志愿者人数不断增加。高校青年志愿者人数占我国总志愿者人数的一半以上。建设和完善志愿组织的方法之一便是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本文全面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新思想、新手段建设与完善新时代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