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音乐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鼓舞学生上进,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和素质教育需要,必须重视小学音乐教学,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本文先介绍了打击乐器在小学阶段的教学现状,然后从加强乐器基础了解来引起学生好奇心、培养主体探知意识来激发学生兴趣以及丰富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来打造高效音乐课堂这三个方面来简单阐述了打击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扎实学习音乐基础知识,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来培养乐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音乐知识,还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来感受美,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喜欢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初中生对音乐知识学习并不感兴趣,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五个方面来为音乐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很多的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而是要通过音乐教学的环节和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音乐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励与唤醒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意识,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感受乐曲带来的魅力时情感和心灵能够得到感染和净化。"为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育核心,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金霞 《考试周刊》2012,(44):175-176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1.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历练,一个人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提高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大情境的磨炼。  相似文献   

7.
马爱荣 《家教世界》2013,(12):12-13
在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学生的真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喜爱音乐,以学生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体验音乐的美感;而老师则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师应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9.
陈慧敏 《新疆教育》2013,(15):160-160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有崭新的教学意识,开放性的教学观念,需要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氛围,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为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学科活动的热情,教师在组织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显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以音乐本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尽情地遨游在音乐的海洋里,获取音乐知识。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应该积极与信息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音乐教学,既能够贴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同时又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传统的音乐教学工作,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演唱能力,试图通过重复性的演唱技巧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音乐教学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音乐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引导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正国内外中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器乐教学的本质是学生通过乐器来表现音乐,器乐教学实际上教的是音乐,而不是乐器。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片面进行音阶、指法等演奏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通过乐器演奏让学生喜爱音乐、参与音乐、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如何通过器乐教学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下面谈谈我在器乐教改实验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花蕾 《学周刊C版》2014,(2):215-215
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很多的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而是要通过音乐教学的环节和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音乐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励与唤醒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意识.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感受乐曲带来的魅力时情感和心灵能够得到感染和净化。”为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育核心.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音乐课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载体,是以音乐为教学主线,是以音乐与相关学科有机自然的综合体。让学生通晓音乐为内涵,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即通过旋律、节奏、音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等表现手段来丰富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利用体态律动来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以此促进他们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动作来展现音乐节奏的力度、速度以及节奏变化,通过声势律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就能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简单的肢体动作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边动边唱来强化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展开活动,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体会音乐的美。  相似文献   

15.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感受、体验、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论述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学生欣赏音乐能力的提高以及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稿源采珠     
江西熊燕谈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欣赏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富有创意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求异思维,提供想象空间;采取合作教学,体现学生个性;丰富音乐内涵,追求最佳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甘肃李登魁谈在音乐课的合唱教学中为实施目标教学,提高学…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鉴赏课,成为音乐老师优先要解决的课题,音乐老师应该考虑采用比较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经典作品内涵式体验,同时增强音乐教学的互动性,积极采用对话教学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在音乐教学的参与性,增强体验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参与感悟程度,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廖卫芳 《教师》2011,(26):53-54
参与式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改革探索的结晶,在音乐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音乐魅力,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和掌握音乐技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索在音乐课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实现途径,阐释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创设丰富多彩的审美情境中,引导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聆听、学会演唱、学会表现,使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树立良好的音乐理念,增强音乐学习的兴趣和表现能力,让高效的音乐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望到最美的艺术风景。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兴趣为动力,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使学生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兴趣,主动学习音乐。口风琴供给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教学实践,口风琴教学在丰富我校音乐课堂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就这几年来的口风琴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