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9,(6):57-61
"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阐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键词。它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即聚焦国家形象、定位政策路线、整合多元价值、激励主体参与进取意识等。"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力系统的研究瞄准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以内外合力有机组合共推"美好生活需要"层次升级,凝心聚力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作为需求侧的"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以"谁的需要"(主体)、"需要什么"(内容)和"为了什么"(目的)三个维度逻辑性地彰显其内涵:既是对人民这个最大主体的把握,又内在地涵盖了"美好生活"的内容取向,并最终指向满足需要的终极目的。主体之维:立足主体、发展主体、尊重主体。内容之维:生活之真——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生活之善——对人与社会和谐的需要,生活之美——对人的身心和谐的需要。目的之维:以物为目的向以人为目的转变的根本性目的,以生存需求为目的向以发展需求为目的转变的直接性目的,以数量为目的向以质量为目的转变的间接性目的。  相似文献   

3.
多元主体价值差异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基于此,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到“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全人类共同价值汲取了正义、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体系基本要素,同时强调求同存异,作出国际秩序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下价值选项的最优选择,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以推进共同事业、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的中国实践作为最有力支撑。因此,当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示范对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休闲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休闲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休闲观念落后失范、休闲产品供给不足、休闲服务质量不高以及休闲教育体系、机制还未形成等问题仍然存在,休闲文化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等,因此,推进休闲文化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由此催生了文化建设和民生建设二重领域新的时代课题。为回应人们对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辟了文化民生建设新领域;构筑包括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线,树立“共享发展”理念,狠抓“文化生产力”在内的发展规划,展现了文化民生建设新方案;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在亲力亲为、循循善诱中落细落实文化民生建设顶层设计,彰显了以民为本真立场。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化与政府治理结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城市公用事业由于投资主体单一、缺乏竞争、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急需实行民营化以激活民间资本,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因此要求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共同承担社会公共管理的责任,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美好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新的特点。安全需求逐步凸显、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烈、公平正义需求日益多元化。实现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应共同努力,三者缺一不可。从国家层面,构建科学高效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网络监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上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社会层面,提供高品质物质产品和多样化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消费需求;从个人层面,努力奋斗,提升劳动质量,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9.
美好生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追求,人的需要是美好生活创建的主要动力。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变下也有了新的表达。基于此,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视角探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变化,对新时代创建人民美好生活,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作为构成人类生活需要的基本元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各种需要构成人们生活的比重不同,优势地位、主导地位也有所差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精神性、社会性为主导的发展性需要取代了过去的基本生存性需要,成为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广泛性、质量性、整体性、为人性和共享性等时代内涵,逻辑内蕴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变革创新、共同创造等重要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昭示着我国社会面貌的巨大变革,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厘清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意蕴,它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而人的需要说到底是人发展动态过程的现实反映,立足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来解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能为其找到哲学的理论来源,也有其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党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引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形成“目标引领”“问题导向”“规划赋权”“精神激励”“制度依托”的引领经验。通过聚合不同时期社会最大公约数,规避需要的负面倾向,顺应需要的发展趋势;坚持问题导向,以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矛盾为牵引,鼓励人民创造满足需要的手段,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合理运用规划,生成美好生活的价值图景,推动需要有条不紊地实现;构建精神谱系,发挥激励作用,满足与发展精神需要;坚持制度建设,邀请人民参与到政治过程中,保障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的持久性。这一经验,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又是形成中国式生活模式的最佳确证。  相似文献   

13.
14.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提出,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根植于百年大党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伟大实践,来自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时代呼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契合的,包含人民美好物质生活、美好政治生活、美好文化生活、美好社会生活和美好生态生活在内的多维度立体化的美好生活。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应当立足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逐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5.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落脚点,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刻认识美好生活需要与自身的联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动员广大群众共建共享,推进美好生活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重点把握领导干部和青年群体两大对象,不断增强他们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担当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新都市社会学的集体消费视角出发,以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为分析对象,重点介绍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安居工程项目、廉租房制度、住房分配的货币化等制度,以及分析来自再分配经济的购房准入机制给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所带来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悠闲的午后,“竹屋”喝杯茶;在绿荫道上逛累了,躲在“空气树”下休憩……炎热的夏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世博会内“一栋屋,一棵树”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城市生活吧!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的“消费反串”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休闲、养老等方面;它既是时代的表现,同时也暴露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适时地利用消费反串所涵 蕴的信息,将给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三公"消费作为政府的运行成本是看一个政府是否乱花钱,是判断政府是否清正廉洁的最好参照。本文通过非理性的财政支出、行政成本问题与政府非理性"三公"消费的现实危害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同时浅析了我国政府非理性"三公"消费乱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规范"三公"消费合理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城市的智能化升级是体现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标志,如何科学有序地进行智能化升级关系到城市治理体系的变革。城市智能化升级源自城市复杂系统的本质,在不同阶段不同主体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并应对的三重失序风险,构成了城市智能化升级的核心特征。依据“人—机—网—脑”的自适应逻辑,城市智能化升级需要遵循智能化自身演变的“规模、网络、协同和匹配”的四重功能效应。城市大脑的应用和实践,反映出在城市智能化升级中地方政府传统城市管理体系与数字技术应用的耦合性变迁进程。为有序推进这种耦合性变迁进程,需要从地方政府的职责、方式、结构和边界四个方面加以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