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志超 《兰台世界》2012,(12):23-24
山东是明末最重要的饷辽物资供给地.山东至辽东的饷辽物资海陆交通网,是明朝辽东官民的重要的生命线.考察明末山东饷辽物资运输路线,对了解明末清初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山东与辽东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同光年间的甘捐办理是左宗棠筹办西北军务粮饷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陕甘用兵时期,它是仅次于各省协饷的筹饷举措。通过对甘捐办理情形进行系统梳理,探明甘捐办理时间、组织机构设立和筹饷情况,并结合对西征军饷来源的分析,进而探讨同光年间甘捐办理在西北军饷筹办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四辑,公布了四十件关于清朝加派“练饷”的档案文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现据已公布的有关档案,并参考其它史书的记载,对清朝加派“练饷”的问题,作一些考察。 加派“练饷”,为了军需 “练饷”乃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所加派。据《明史·杨嗣昌传》和《明史·食贷二》记载:杨嗣昌掌管兵部时,定议“练边兵”,明廷在地方设“练备”、“练总”等官,“专练民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乃南洋华人私会党最猖獗的时代,作为"海峡殖民地"之一的槟榔屿是最早发现华人私会党的地方,在槟榔屿众多私会党之中,又以义兴公司规模最大、势力最强。该时期英国殖民政府在殖民地大力推行饷码承包制,众多华人私会均对此趋之若鹜,义兴公司也不遑多让,十分积极地参与饷码经营,维持义兴公司这台庞大机器运转的重要收入来源靠的正是饷码贸易。  相似文献   

5.
试析左宗棠西征借款与协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左宗棠在1867-1881年间共6次举借外债(一般合称为西征借款),本金达1595万库平银两,成为近代第一次举债高潮。左宗棠从福建移师西北镇压捻回起义、收复新疆,历时十余载,其巨额军需主要来源于各省关的协饷。西征借款的举借、偿还以及所体现的近代外债的本质特征无不与协饷相关连。以前的诸多著作对此只是略加涉猎,而且一般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这样的逻辑:左宗棠借债源于协钢不济,但又成为制服拖欠协饷各省关的“杀手铜”。本文则力图从更广的角度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正于方家。一西征借款是对协馆制度的补充协饷是一…  相似文献   

6.
福州将军兼管闽海关税务文清为遵旨酌拨皖饷事奏折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日福州将军兼管闽海关税务奴才文清跪奏,为遵旨筹拨皖饷,谨将先行拨解缘由,恭折由驿复奏,仰祈圣鉴事。窃照同治元年五月十一日,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同治元年四月二十日奉上谕:前因袁甲三军营晌糈支细,先后谕令谭廷襄等将应协该大臣军晌按月报解。兹据袁甲三奏,山东本年协饷未经奏明定数,而前次挪用临清关应解袁甲三军他银五千两,两年之久尚未补解,河南月协二万两起解无期,江苏月协二万两丝毫未解,闽海关税协饷部议先拨十万两,为该省藩司挪用五万两。袁甲…  相似文献   

7.
晋商自清代涌现出一个新型的群体“票商”。祁县商帮别具一格称其为茶票商。它们凭借一张小小的汇票纸解决了中国南北大流通的难题,同时还承汇了清廷的京饷、协饷、海防经费及四国赔款、庚子赔款等,毫无疑问地成为清政府的财政支柱,清廷的总出纳。为了揭示票商称雄商界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8.
1904年7月至8月,清廷接连颁布两道谕旨,令铁良南下勘查江南制造局新厂址、清查财政及考察军队,这是清政府练兵处主导下筹饷练兵政策的一次具体实践。铁良南下行程因使命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江苏,清查财政与考察军事并重,期间接到毋庸清查财政的谕旨;第二阶段在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五省,停止清查财政,全面转向军事考察。1905年2月,铁良回京复命,奏报了南下考察详情。铁良南下达到了预期目标:其一,练兵处制定了南北中三厂齐建方案,解决了兵工厂建设问题;其二,筹集到数额可观的练兵经费,催促各省执行筹饷政策;其三,迫使地方督抚遵照练兵处章程编练新式陆军。无论是清查财政,还是考察军事,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筹饷练兵。铁良南下,成为练兵处推进筹饷练兵政策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对清末军事改革进程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江西赣州古城,充满粤风广味。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坐镇南昌行营,对中央苏区进行五次围剿时,布署兵力都是由北、西、东三面,成弧形进攻,南面无能为力,只得借重心怀叵测的南天王陈济棠。赣州驻了粤军李振球的一个师。粤军就地取饷,设立花捐局,大办赌场,赌馆门楼高挑"银牌饷馆"的旗帘;烟馆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0.
高羔 《档案》2012,(2):29-31
1864年,原本是中亚浩罕国舞师的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南疆地区,在沙俄和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1865年成立了“哲德沙尔国”,意即“七城之国”,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针对阿古柏的侵略行径,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但是,左宗棠力排众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于是,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以63岁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左宗棠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  相似文献   

11.
请入关后,在重要城镇均调派八旗官兵驻守,遂逐渐形成了驻守全国各地的“驻防八旗”。为了保障这些驻军的军需供给,户部每年按所驻地区兵员人数,拨给银两、米石及草料等饷项。现从馆藏内阁户科史书中选出的这件户部尚书张廷玉的题本,集中反映了雍正十三年清廷拨放各省驻防官兵饷需的情况,对研究雍正末年清政府军费开支以及财政支出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特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清代征收漕项银粮,有轻赉、芦课、水脚,工食、正改、兑赠、耗行、月粮等名目,但以漕粮为大宗。一般征收本色米粮,或折征银两杂粮等。乾隆时,有漕八省所征漕粮达四百六十余万石。所以,漕项征收直接关系清廷的经济命脉,被视为“上供天庚、下支俸饷”的大事,定有不得轻议停缓之规。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征漕各省常有难于应征和拖欠的情况,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各省轮蠲减缓。现从朱批奏折中选出的漕赋蠲缓史料,反映了乾隆前期有漕省份农业经济状况和漕赋征免情况,可供研究乾隆前期社会经济史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太后偕同光绪皇帝一行仓惶离京出逃。八月十七日抵太原,驻跸数日,九月初四日又转迁西安,直至翌年八月二十四日“回銮”返京。这期间,清廷为维持“行在”的修奢生活,谕令各省将以往例应行解京师的漕粮及京饷改解太原、西安“行在户部”,其转输形式随其政治重心的转移而发生很大变化。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宫中朱批奏折中选出有关史料,予以发表,它对研究慈禧西逃期间的漕运,京饷转输形式及清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丰富新闻史料,并为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宝贵的经验,我们特辟《编辑手记》专栏,约请老新闻工作者就版面安排、标题、言论、专栏、副刊等的编辑工作,以及发现和培养年轻作者等方面的内容,撰写文章。本辑先选登三篇,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15.
漕粮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国家财政税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清代,漕运一直倍受重视,"漕粮为无庚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  相似文献   

16.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安葬于南京中山陵之前,国民政府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中山陵陵墓拱卫队,并由政府直接发饷。1928年12月,孙中山的铜棺从南京运往北京时,一路  相似文献   

17.
我馆所藏有关明天启年间经济史料甚少,现选载天启四年有关财赋、军事饷需及捐纳等方面的档案六件。各件之间虽无必然的联系,但也可从中了解到当时财政危机方面的一般状况,对于研究晚明的社会经济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89年2月20—21日,本刊编辑部邀请新闻和广播电视界一些研究工作者,就新闻舆论监督问题进行了理论性探讨。兹以发言先后顺序,摘发其要点如下,以饷读者。另,曹文岳同志一文,因属同一主题,亦摘要刊登于此。  相似文献   

19.
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势力波及八九省,是时清政府因赋税收入锐减,加之滇铜因交通线的阻断无法运京,户、工两部铸币原料奇缺,国库空虚.清政府为应付巨额军费及八旗官兵之饷需,断然采取发行票钞及令各省筹款开局铸行大钱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舁神"仪式是佛教"行像"仪式与乡村"祭社"仪式结合的产物。就"舁神"仪式象征意义而言,巡境反映了民众祈求神灵保境安民的愿望,朝觐和解饷则是"官本位"在民间的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