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月的梨都砀山,春日载阳,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时,学生的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这时一个男生突然推门而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深明此道,教学中他总是让学生掌握学法。以字词教学为例,他绝不满足于使学生懂得一字一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从读中“悟”出理解词义的方法。现撷取于老师《惊弓之鸟》教学片断,略作评析。师:读书还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怎样理解词语呢?主要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评:说之不足,补之以写,向学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下面学习的重点,需要务必注意。师: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只要认真去读,…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教学讲究有效的“咬文嚼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抓住了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却是非常有讲究的事情,一些老师要求学生把词语在参考书上或是字典上的解释照搬、照抄、照背、照默,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而且转眼即逝,更谈不上活学活用了。笔者最近在留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时,发现于老师在“咬文嚼字”时不但讲究艺术,而且注重实效,择其一二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4.
镜头一︽看戏︾执教者曾鸣曾老师导入新课后,便紧紧扣住一些关键词语组织教学。师生首先共同讨论了“收敛”“一笑一颦”“忠心耿耿”等词语,然后,曾老师紧紧抓住“蜃楼”“人海”两个词,进行点拨。他先叫同学解释一下“蜃楼”这个词,学生回答:文中比喻虚幻的艺术境...  相似文献   

5.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6.
张瑾 《湖南教育》2004,(5):30-30
变“理解下面词语”为“通过不同方式来理解你不理解的词语”。“理解下面词语”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文中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而“通过不同方式理解课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在对词语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词语选择,就满足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其二,对词语理解的方式也多样化。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直接问老师、问同学等,都能达到理解目的。其三,对词语解释的方式也多样化了。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来解释,如用词语造句,找出该词语的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用手势、动作来解释等。  相似文献   

7.
一位同学在作文《秋游》中表达自己的心情:听老师说明天要去秋游,他“心里很高兴”;游览名胜古迹的过程中,他“心里很高兴”;回家的路上,他“心里很高兴”。他只会运用“高兴”一个词语。 这位同学用以表示自己兴奋、愉快的心情的词语十分单一,其他学生的情  相似文献   

8.
有幸观摩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的一堂语文课《惊弓之鸟》 :课上他先让学生们提出预习中不懂的词语 ,接着说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 ,边读边想 ,我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一定能读懂。”学生照着他说的去做了 ,果然 ,预习中不懂的词都懂了。于老师问 :你们是怎样读懂的?生答 :根据课文中的句子。于老师说 :对 ,理解词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更羸并不取箭 ,他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那大雁直往上飞 ,拍了两下翅膀 ,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其中有两个“直” ,想…  相似文献   

9.
张维萍 《成才之路》2014,(28):45-45
前段时间,笔者到一所学校听课。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学生感到非常为难,总是不能准确地说出某个词语的意思。但是,我惊奇地发现,一个学生将课外学习资料上的词语理解抄写在书页上。毫无疑问,这个学生在课前做了准备。但是,也因此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在课堂上,词语意思的理解如此走过场,学生怎么能感悟到语言的温度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词语的“生命”,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0.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相似文献   

11.
一篇完整的文章是由众多的词语组成的.于永正老师面对一篇篇课文中“众多的词语“,他没有面面俱到,力量均分,而是抓住重点,灵活训练,使抽象的词语变得形象,使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变得易懂,使平面的词语变得立体,使平实的词语变得高远……于老师的词语教学进入了极妙的境界.下面谈一下于老师的词语教学给我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四年级的小朋友现在能接触到“对对子”这个练习,对对子即对课,是一种动脑筋练习做诗的教学方法:老师出一个课题,学生对出一个相对的词语,这个词语与题目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甚至自然景物名称、色彩都要相对,要求十分严格。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三味书屋读私塾(shú),对对子本领非常高。有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到了对课时,就急得团团转。有的学生甚至偷看题目,请鲁迅给他对好,记在心里,上课时应付老师的提问。班上有一个姓高的学生,平时与同学打打闹闹,学习不认真,一到对课就慌了手脚。一天,他偷看到课题为“独角兽”,便…  相似文献   

13.
邻居家的小女孩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忙不迭地告诉她妈妈:“我们班上×××可倒霉啦,前天老师布置背词语解释,昨天他背不出,老师罚他抄十遍,结果他今天又没完成,老师又罚他,除了抄十遍词语解释外,还要抄课文十遍……”此类增加作业量以示惩罚的事,我听到已不止一次。这种死抄硬背、盲目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应休矣。大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知道,课外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或者为教学新课作准备。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克…  相似文献   

14.
谢芝兰 《考试周刊》2011,(65):57-58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让词语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16.
章继秀 《四川教育》2005,(12):27-27
【预案及实施】 案例一 在上复习课“词语的积累”时,其中一项内容是积累带动物名称的四字成语。李老师在备课时既查词典又查电脑,忙了好久搜集了20多个这样的词语。上课前,他工工整整地板书在黑板上。上课时让学生反复读、记,然后抄写在作业本上。整堂课,学生都显得十分乏味。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5期刊发了张长松老师的《<声声慢>教学实录》,作者设计了“五读”教学步骤,以期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词中跃动的情感.张老师较注意利用对词的深度理解指导学生体验情感,如对“独自怎生得黑”中“得”的读音的处理,既教给学生因义定音的方法,又切近了学生与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一石二鸟.但就品味词语环节的整体而言,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和“主导作用”体现得还不够.课堂中教师应紧扣关键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生发,于无疑处生疑,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入眼人心,才能深得阅读和鉴赏诗词之三昧.下面,笔者不揣冒昧就《声声慢》的词语品味教学求教于张老师.  相似文献   

18.
这次又有幸在“全国第三届作文研讨会”上听了他执教的《一个______的早晨》的作文指导课,再次感受到他那精湛的教学技艺。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的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欲吐为快,畅所欲言?笔者发现于老师很善于将生活引入课堂,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诚如叶老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于老师正是在“开源引流”上独具匠心,才使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不吐不快。  …  相似文献   

19.
一、让先做好的学生等一等。还是…… 去年,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除了课堂的精彩,一个细节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于老师布置学生读文感悟作批注,几名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举起手来急于作答。于老师走到他们跟前,和蔼地说:“写完啦?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回转身,对那几位学生耳语了几句。只见那几个同学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像老师一样巡视起来。后来,于老师说明,他对孩子说:“我们班谁学习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的词语教学犹如蜻蜓点水。低年级词语教学往往是在简单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之后就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或者匆匆进入下个环节;高年级词语教学则让学生“望词生义”,却不知为何要理解这个词语。如何让词语教学不再"游离"于阅读教学的边缘?我从学生认识词语的规律入手,展开了词语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