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屯在明初是军饷的重要来源,宣德以后,开始败坏。嘉靖年间朝廷虽多次出台整顿军屯的政策,河南的屯田面积一度有所增加,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军屯败坏的趋势。河南军屯破坏的首要原因是屯田失额,屯田失额主要包括屯田被势家豪强兼并,被军官私占、变卖,被藩王侵占等。军屯破坏的另一原因是军士逃亡。军屯败坏问题,直至明终也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2.
流民问题并非明代所独有,但明代流民问题之严重则是史无前例的.明代流民问题中最令政府感到头疼的是荆襄、南阳流民,而来自河南的流民在其中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明代河南流民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政府对灾荒控制的不力,当明王朝无力提供食物以减轻饥荒时就发生了流民潮.流民最终成为明朝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明代是河南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书院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影响更深。然而受明代文教政策的影响,河南书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总体来说,明代河南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明朝前期的凋敝、明朝中期的发展和繁荣、明朝后期的禁毁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流民问题存在于古今各个时期,尤其是明代最为严重,这与明代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明代流民泛滥,尤其是河南等地,流民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影响。通过探讨明代初期经济、政治、自然环境、政府措施等方面的历史,结合河南流民出现的原因、规模、影响,对流民问题进行整体概括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流民问题对明代政治以及后代的影响,以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河南府,是明代河南西部的一个府。河南府行政区划的变动主要出现在洪武、弘治两朝。洪武朝,因河南府经济残破,政府对其所属的一些县进行省并和改属。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其下属各州县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弘治朝,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下属陕州卢氏县改为府属。河南府所属州县的省并、新设、改属、升格、降级等情况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各方面状况紧密联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明永乐七年在奴儿干地区设都司,除具有军事性质之外,还兼有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管理.由此它就成为了一个军政合一的具有“省”一级的地方行政机关.由此,本文旨在从政治方面入手来探讨奴儿干都司在辖区内的各种职能.  相似文献   

7.
河南巡抚、巡按设置之初便与灾荒救济密不可分,他们在安抚流民、治理河患、疏浚河道、沟通协调等方面分工十分明确,是地方联系中央的纽带和中央与地方沟通的桥梁。明代抚按官员虽然在救灾中因制度僵化、贪腐盛行有所不足,但仍是明朝中后期河南地区救灾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8.
明代河南宗藩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河南是分封藩王较多的地区之一,自洪武十四年始,先后有周王、唐王、伊王等陆续到此就藩,明代其他皇帝的子孙许多也都被分封于河南。至明中后期,河南各地藩府林立。这些宗藩违制越轨,广占土地,擅杀人命,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在河南宗藩中也产生了朱载Yu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学者,为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明代河南儒学与方志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河南儒学是本省方志编纂的核心力量。儒学师生不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方志编纂思想 ,而且全方位参与了全省上下的修志活动。儒学修志是中国方志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客观要求 ,也是明代儒学教育发展兴盛的直接反映 ,同时还为地方政治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军民食盐问题,明朝辽东都司二十五卫在黄海和渤海沿岸分别设置了二十五个盐场百户所,进行海盐生产。关于这些盐场的位置,因为年代久远,多不能确指。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记载的资料,结合沿海滩涂、地名、遗迹、变迁等具体情况,对各卫盐场位置重新加以认定,从而绘制出明代辽东海盐生产布局大概轮廓。  相似文献   

11.
元末明初河南因战乱人口稀少,因地缘之便利,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等省的流民大量涌入河南与本地流民一起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流民队伍。这是复杂的制度、社会经济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外省大量流民产生主要在于封建贵族官僚地主强占农民土地、赋税徭役繁重等;河南本地流民的主要成因在于明政府赈济制度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12.
李庆勇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3):63-64,81
明代女官的来源:从身份上讲,一来源于民间女子或无夫妇人,二来源于宫女,并须具备一定的才德学识;从地域上看,明前期女官主要来源于南方,明后期女官主要来源于北方.  相似文献   

13.
明朝在其北部边墙沿线构筑了庞大的边防体系,使得军饷供给成为明代财政的一大负担,民运粮、军屯和开中法是明中前期解决北部边防军饷供给的重要措施。其中,民运粮指农民将应上缴的田赋额(即田租,或称作税粮)亲自运送到指定边仓供应军需。随着军屯和开中的迅速瓦解,民运粮一度成为九边军饷构成的主体。根据对《万历会计录》卷17至卷29的民运条的分析,能够确定在景泰前后逐渐确立了以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五省向"九边"军镇输纳税粮的民运粮饷边定制。  相似文献   

14.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屯边制度的破坏,其在明后期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最终导致其内部外部战争的全面失利,直至灭亡。屯边制度包括军屯,开中,其始创者之意是为了保证军队物资的供应和社会生产的不受干扰,在明亡之前仍未能找到更好的办法以取代祖制,此制度的破坏,对明后期军事的失利,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解读以搜集到的明代4部武当山志中的圣旨.探讨明代武当山经济的主要来源,从具体事翻及数字中再现明代武当山及武当道教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6.
明代辽东都司虽地处边塞,但在全国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辽东的教育机构也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本文通过梳理史料,介绍了辽东都司教育体系的确立、管理和生员举业等情况,以期勾勒出明代辽东都司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说明与中原相比,辽东教育虽然落后,但与前代相比却有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河南位于华夏腹地,是洪洞移民的重点省份之一。析其主要原因是明王朝为巩固统治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平衡河南等中原地区与山西的人口不均,在经济上解决生计困难的需要。洪洞迁民对于加快河南社会经济恢复的进程,风化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引发迁民后裔寻根念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都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和作用。当然,明初移民中的强制性、安置中的盲目性以及对迁民的歧视等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期逐步兴起的中国工商业,经明初作了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后,在明中叶开始繁荣起来,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市民商业活动的描写,尤其是对当时各种手工行业如酿酒、绘画褙裱、园艺、织造、首饰制作等情况的描写,是明代小说在取材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可以了解明代时我国早期工商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明代河南怀庆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当地的进士分布极不平衡,出现了地域性集聚现象。进士多集中于河内县,其余各县相对较少。科举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分布状况在此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这种差异的出现,与当时怀庆府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及教育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军屯是明代土地国有的典型形式之一,在明初恢复经济,安定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封建土地私有化发展规律的制约,明中期开始,军屯不可遏止的走上了私有化的道路.文章从整个明代军屯的发展演变入手.通过对土地国有与私有化的矛盾斗争分析,揭示明代军屯最终私有化的原因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