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庾信的诗赋以善于用典著称。这些典故,大多数出自史书,其中尤以引用《左传》最多,其引用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这与庾信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他的家教、学识以及他的思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他的诗开唐人诗先河,他的赋堪称"史赋",是继《离骚》之后又一叙事抒情的长篇巨制。庾信诗赋创作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可他的人格却屡遭非议。从人格与创作两方面,客观地看待庾信,从中可以引出思考,得到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庾信早慧,聪敏绝伦,早年长于宫体赋,诗风丽逸,与徐陵诗风相近,被世人称为"徐庾体"。但后来庾信因故留居江北,故国沦丧和人世变迁,使他的文风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主要为《哀江南赋》,此赋主要抒发黍离之悲和乡关之思,文情并茂,华实相扶,道尽身仕敌国之怨愤。杜甫道:"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论道:"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  相似文献   

4.
庾信诗文被后世广为重视的是入北后的悲愤之作,以《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为代表。然而由于过度悲愤,这样的作品在诗歌艺术上却流于贫乏。庾信诗文若从技艺和内容两方面看,明显有着一份对情感宣泄的节制和因此而呈现出的优雅,这在他南朝和入北后的作品中均有体现,这些即是庾信的技艺高超之作。庾信诗文的这一优雅与节制和他作为萧梁宫体诗人的主要代表所接受的严格的宫廷训练以及"言高意远"的文学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对连珠体的形成与演变加以概述的基础上,从题旨、语言形式与艺术表现手法、逻辑推理方式三方面探究了庾信《拟连珠》的艺术成就,并将其与陆机的《演连珠》进行比较,认为庾信的《拟连珠》虽直接脱胎于陆机的《演连珠》,但正是经过庾信的点化,才使得连珠获得了自我的个性生命色彩。  相似文献   

6.
结合《左传》之学在六朝时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庾信的作品,对庾信与《左传》的关系及其意义加以疏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认识和继承明显是不同的。前期,庾信作为“宫体”诗人,把《楚辞》看作是“吟咏情性”的“纯美”,对《楚辞》的继承也主要是对《楚辞》中“丽词佳句”的吸收。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庾信后期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庾信在创作中都有所继承。从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不同认识和继承,就能够明显看出庾信入北后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庾信,由南入北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战乱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庾集题辞》)的文学成果。他的文学成就,彰显着南北文化融合的大好前景。本文从庾信的生平经历入手,探究他的文学创作及创新,着重考察庾信对北魏文化大融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时一位才华横溢,命运曲折的文学家,他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重要,在拼体文,诗歌的格律与格式等方面都广有建树。他的作品流传下来很多,《小园赋》是他后期的作品,也是较能体现他创作风格的一篇,本文通过分析《小园赋》,从而表现庾信非凡的才华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庾信一生曾事南梁、西魏、北周,四十二岁正当壮年遇侯景之乱后,便因出使西魏遭强聘而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他为期二十七年的郁郁无欢的生活。坎坷的经历使庾信后期的诗作中充满了悲、愁。正如《哀江南赋序》中所写:“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而这类诗作尤以《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赋》为代表。 庾信在《拟咏怀》中流露出的“愁”,因着他经历遭遇的特别而显得与众不同。他的愁既不像李煜那样哀怨凄凉,又不似李清照那么缠绵凄清。他的“愁”可以用“多、劲、贵”三个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