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来今雨轩是民国时期北京著名的餐馆和茶社,因北京政府的高级官员常在此活动而被人称为“国务院”,学者文人、知识分子等中高收入者也常在此宴请聚会、休闲娱乐。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反帝国主义大联盟等进步社团亦在此成立、定期集会。来今雨轩开业于政治纷争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言论环境相对自由;位于中央公园交通便利,且临近中南海和北京大学;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常在此探讨时局和出路,形成浓厚的精英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使来今雨轩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地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老丹  刘纲 《大观周刊》2006,(23):58-58
这里是云南第一家可调节温度的阳光餐厅.就冲着这句诱惑的话语。我决心把我的这个夏天交给“格林豪”、没有风一样的清凉。没有雨一样的清爽。在突出城市包围的半道上,在昆明城与水相连的中间地带.我们发现了“格林豪温室餐厅”.  相似文献   

3.
“轻薄为文”四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的开头两句是:“王杨卢骆当时作,轻薄为文洒未作。”“为文”,就是作文,就是我们说的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人很轻率地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杜甫看不惯他们,所以写诗对这些人予以批评。当年杜甫写诗批评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但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其子孙绵绵,直到今天。涤荡“轻薄为文”之风采编手记…  相似文献   

4.
刘伟男 《今传媒》2013,(4):102-103,105
“杜甫很忙”是指2012年3月风靡网络的杜甫涂鸦事件.自第一张杜甫涂鸦组图出现在新浪微博之后,微博管理组将其置顶为微话题,顷刻之间,“杜甫很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杜甫很忙事件的走红到底是出色的网络营销,还是一次偶然的网民狂欢,其间又是否存在规律性.以上这些问题,让我们通过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揭开其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5.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成立大会,到会廿一人。我父亲是十二个发起人之一,他没到会,躲在甪直一门心思作新诗。其中一首是受了我的触发,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教育诗,题目是《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6.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是离今未远之“古”;“今”是去古未远之“今”.我们可以今知古,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实现古今视域的融合.世界上最早的记者产生于16世纪的威尼斯.据许慎《说文解字序》,我国最早的史官建制始于黄帝时期.据《吕氏春秋》,夏桀时就有“太史令”一职的设置.现代的记者与古代的史官有没有可以传承与融通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但有可与之相类比的史官.史官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古代“记者”.古代史官可提供给现代记者以有意义的精神传统、文化底蕴方面的支撑与启迪.现代记者完全可以通过古代史官返本开新,从而获得持久的历史力量.  相似文献   

7.
1.高祖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令)[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 愿更择可者。”(卷一《高帝纪》上,页10。中华书局点校本,2002年11月第11次印刷,下同) 校勘记云:“景祐、殿本都作‘今’。王先谦说作‘今’是。”按:《史记》作“今”。我们知道,古书中今、令二字相混的例子不胜枚举,须仔细考察文意方能定其是非。细玩文意,  相似文献   

8.
廖怡 《大观周刊》2011,(36):77-77
杜甫在诗中多次运用“暮”字,由“暮”字所组成的意象深刻的反映了杜甫对于时间的敏锐和对生命的清楚认识。杜甫强烈的迟暮之忧成为了杜甫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符号,但杜甫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又让我们从“暮”字中看到了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9.
在距今一千一百一十年前的小寒食节(即清明节的先一天,寒食节的后一天),长沙段的湘江边停泊着一条破旧的小船,船上坐着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观赏着江上岸边的景物,触景生情感时伤世,沉思片刻,便吟成一首诗。这老人是谁?他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称之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这首诗吧: 佳辰强饮食犹塞,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这是一首在艺术上颇有特色的七言律诗,很值得一读。诗人一开始就写出自己在这佳节良辰勉  相似文献   

10.
人民出版社将在今年年底出版一部大型历史著作《资政史鉴》。出版这部大书的目的,李瑞环同志在“序言”中是这样说的:“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载了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如何使人类这一文化瑰宝为当今世界所用,为振兴中华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责任。……我国几千年来诸多政  相似文献   

11.
现在我们执笔写文章的时候,语气上停一下,来个逗号“,”,一句话结束,来个句号“。”,提问题,加个“?”,感情强烈,用个“!”……这是很平常的事了。但是这在我们中国也还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标点符号是在辛亥革命前后开始逐步引进我们中国的。以往我们中国古籍里并无标点符号。前人读书时都要自己去断句,这就是所谓“句读”。  相似文献   

12.
法国殖民者飞机的伎俩(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外号叫作“黑寡妇”的、声音很难听的法国殖民者的轰炸机,一清早就出来骚扰。这是少有的现象。那些靠着法郎来维系、经常喝得醉醺醺的“远征军”飞行员,平时总要太阳晒到屁股才起床,等到他们爬上飞机已经是十来点钟了。可今天却有点反常,两架“黑寡妇”天刚亮就在我们“村”附近的上空飞来窜去,轮流进行轰炸。  相似文献   

13.
段漉希  李钢 《新闻世界》2012,(10):60-61
本文以“杜甫很忙”为例,指出恶搞历史名人现象在目的、手段和效果上都表现出其快闪式的娱乐狂欢本质,该现象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大众意图摆脱现代城市的孤独感,将杜甫作为寻求情感归属、重塑社会认同的线索,而对恶搞历史名人现象,我们应在宽容中寻求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数字影像中的很多技术数据是很容易被忽略和误解的,也是读者来信,来电话,来E-mail问得最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你需要多高的像素数? 这是访问次数最多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依次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影像有多少像素数? 传统影像的像素数与拍摄时的清晰度和画幅大小有关。我们把像素数按画幅、画质来区分可列如表1: 表中所谓“高清晰度”是指:用优质镜头。中、低速胶卷,静止拍摄,或用大型影室灯拍摄;“中等清晰度”是指用较高快门速度手持拍摄;“较低清晰度”是指用中档相机,较低速快门手…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在南京市广播电台当了几年记者,这一年半,又到省台作了编辑,很有一点感受。虽说都是同文字打交道,却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我写稿,别人改;今者是别人写稿我来改。凭心而论,我喜欢干前者的活,尽管也要“绞尽脑汁”想点子,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但毕竟“省心”,是好是差,往  相似文献   

16.
孔子祭鱼     
〔原文〕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译文〕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渔夫很诚恳地献给他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很热,离市场又远,在这里卖又卖不出去,本想把它丢了,可又想不如把它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后将鱼收下。他让学生们清扫住处,准备祭拜这条鱼。学生说:“人家准备丢弃的鱼,现在您却要祭拜它,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过这样的话,尽力施舍他人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受到圣人的赐  相似文献   

17.
沙市委有关负责人 表示,从这项制度的 运作理念与倡导主 题看,这是解决目前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现实矛盾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交流借鉴,将这一制度协会的黄凌云教授在来函中表示,“对‘道德可储蓄’这一创举,我们很感兴趣,也感到新鲜”,希望研究后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一只漂亮、安闲的小鸟儿衔着一枚橄榄枝,第一眼看见尤今的签名便得出这个印象。问她有什么含义,她摇摇头笑了,“只是一种快乐的流露,我祈盼所有的人都有个快乐的人生,也希望大家看了这签名后,能愉快地把书读完”。回来将尤今的签名拿与朋友看,朋友笑道,这正是她的名字呀。我仔细看后也不觉好笑,那“橄榄枝”正是个“尤”字,那只美丽的鸟是个“今”字。实在想不出这是信手涂鸦,还是匠心独运。采访尤今是件很愉快的事。听  相似文献   

19.
从幼年初读诗起,就喜欢杜甫的诗;从读杜甫的诗起,就向往成都的杜甫草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公元764年杜甫在草堂作这首即景小诗,曾使我浮想联翩.草堂的窗户多么轩敞,能将终年积雪的岷山含于口中!草堂的大门多么广阔,能将万里而来的吴地舟船揽于怀抱!后来又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时年龄大些了,草堂给予我的是栉风沐雨的沧桑感,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其间还夹杂着垂老之人无可奈何的深沉哀叹.  相似文献   

20.
邵大箴为他的文集起了一个既富于诗意又很含蓄的名字:“雾里看花”,是借用杜甫诗句“老年花似雾中看”,说明他“对美术界的各种现象与问题的观察与分析,只是一个大致的不清晰的轮廓而已”。这些话不完全是出于谦虚,许多文化现象,确实是要拉开一段时间距离,才能做出更加准确、明晰的判断的。然而,当代人的记述与论断,对后人理解、研究这一时期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和思潮的起伏更迭,又是最直接、最有价值的依据和参照。收入文集的56篇文章、39万字,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