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后无疑是最幸福的一代,我们正陶醉在中国社会的大好时光里。但在物欲横流、感情泛滥的生活中,我们可曾忘记战争和动乱年代的苦难?我们可曾在幸福生活中,去感悟生命、珍爱生活?我们是否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迷失自己,甚至丢掉务实、上进的作风?寓乐于教,下面推荐的十部电影值得90后一看。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电影已经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其间通过音乐的加入使影视作品变得充盈丰满。当今很多电影中在各个情节穿插音乐,它在加强影片的感情、突出情节的戏剧性和渲染故事气氛等方面具有功不可没的意义。电影中音乐比如钢琴、小提琴、笛子等乐器的加入使得电影趋于完美和完整,甚至音乐成为电影中最值得记忆和评价的特殊部分。本文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分析和解释其中钢琴音乐部分带给这部影片及观众的感知能力和中心渲染作用,从而更好地体会其中的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3.
赖苑华 《时代教育》2012,(19):127-128
影片《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以钢琴音乐来串连故事线索,展示主人公传奇人生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对电影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影片《海上钢琴师》音乐背景的了解,以及对斗琴片段中钢琴音乐对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所起作用进行分析,讨论本片中钢琴音乐对电影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人际传播中,除了使用语言符号之外,还要大量依赖于非语言符号。在很多特定的场景,非语言符号承载和传递的信息比语言符号要大得多,非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被大量运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反省历史浩劫的人道主义之作,通过解读其中的色彩符号、声音符号、体态符号以及物体符号所传递的信息来理解和感悟这部巨作厚重的内涵,藉此更深入了解非语言符号的特性及其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5.
辛德勒名单     
刘国贞 《现代语文》2003,(10):43-43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文学与电影改编理论,对小说《辛德勒方舟》和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和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出身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写作和拍摄意图,探求如何在改编过程中实现影片与原著在精神实质上的等同和总体意义上的等价,从而使读者和观众获得一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使其成为人格健全的人,美育必不可少。而当今急功近利的教育使学生逐渐异化成了缺乏情感,审美能力低下,审美品位低级的人,这与其所受的教育完全不能匹配。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文艺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论述如何从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体味电影的魅力,如何来进行真正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8.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由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该作品名称汉译为《辛德勒名单》,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音乐。因为作曲家熟练的作曲技法,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影视配乐,更成为了一部音乐的经典之作。因此值得我们作曲学习者们分析与研究作曲家在创作中所应用到的相关作曲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9.
王帅 《黑河学院学报》2024,(2):147-149+159
音乐在电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地推动电影的情绪表现。传统的电影配乐与普通的音乐电影不一样,其可以很好地融入电影,并使其具有特殊的魅力,通过恰当地使用音乐,可以使电影与电影语言达到完美结合,达到视觉、听觉、情绪三方面的高度统一。在电影和观众的交互中,钢琴音乐就像一座桥梁,能够将观众带入电影主题之中。从宏观上讲,钢琴音乐对影视艺术的运行起很大作用;从微观视角来看,在电影情节的塑造和刻画中,钢琴音乐发挥了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纯文学"逐渐衰落,一批电影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将王朔的小说翻拍为电影,这与大众文化兴起之后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有密切关系,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王朔突出的影视化写作策略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作品"应运而生",其中包括1994年姜文根据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文章以此为例通过比较两者之异同,探究姜文如何巧妙利用王朔小说语言具有的影视化创作特色,并重点阐释姜文是如何在原作基础上建构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天才钢琴师1900的传奇一生,导演托纳托雷借助1900的故事表达了他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工业社会对财富追求的反思。影片大气磅礴,寓意深远,充满了哲学的反思色彩。试从关注人的存在、人的存在状态、人的本质——自由选择、存在的意义——虚无这四个方面对该影片进行存在主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谢丽娟 《文教资料》2010,(30):82-84
浪漫主义剧作《海上钢琴师》一经问世,便紧紧吸引了中外观众的眼球,这一轰动效应不只在于它所具有的唯美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重要的是.它以深邃的思想阐释了一种“别样”的人生。本文通过该影片所包含的人生意蕴,分别从剧作中透露出的以有限生命传达出无限的人生真义、人在自身所处困境中的艰难抉择及其不遗余力地宣扬生之意义三方面来进行品评.以寻求人生当中有限与无限这两者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14.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上海形象的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呼应了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苏青等诸位“小叙事传统”作家,且文本中中产阶级书写又将《长恨歌》与“上海怀旧”联系在一起。而改编成电影的《长恨歌》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黑幕、商业意识的又一次敬礼。在文艺大众化、市场化的境遇下,电影《长恨歌》以及一系列的文艺片的拍摄呈现了什么特点以及文艺片将向何方发展是文章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电影本来就是一种娱乐文化,但能在娱乐中让人感动与感怀,那电影的魅力就非比一般. 青春必看的士部电影,这个题目大了点,在浩如烟海的电影中,无论怎样选择,都是一个艰难的事.这本就是一个个性化的选择,随便换一个人,就有可能把它推倒.  相似文献   

16.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姜文的代表作品。姜文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没有将影片的故事性、戏剧性等要素作为表现主题,而是将视听语言作为影片最重要的剧作手段,充分运用各种视听表达的手段,使得影片处处呈现出一种激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不同时期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作品《雷锋》《雷锋之歌》和《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个案,通过史料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三部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设置、内容选取和美学风格与其各自拍摄与接受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雷锋》回应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艰难恢复之中的历史背景,同时承袭了"十七年"电影中常见的英雄成长母题;《雷锋之歌》回应了"文革"时期阶级话语不断激化以及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事实;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以"仪式化"的文本方式,通过对雷锋形象中助人为乐精神的强调,实现了对文本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想象性弥合。  相似文献   

18.
暑期电影街     
《小学生》2008,(7)
在炎热的暑假为自己的心情放个假,看一场最新的电影,让自己整个人变得很清爽!  相似文献   

19.
Avatar 《阿凡达》 詹姆斯·卡梅隆的这部3D奇幻巨制历经十余载拍摄而威,讲述的是一帮太空人企图劫掠外星球上雨林的故事.体现了电影魅力的重大飞跃。看了《阿凡达》.我开始体会到1933人们看到《金刚》时的感受。动作捕捉画面从来没有如此逼真.如此精美过。外星球上奇异而多姿多彩的景色可谓纤毫毕现,动植物栩栩如生,电影传达的生态平衡这一老生常谈,也因此让人乐于接受。以上这些.  相似文献   

20.
《红领巾》2009,(1):60-62
这一放假呀,电影就一窝蜂(wo feng)地跑过来了。它们说:“放假很高兴,不过看了我们你会更高兴。”真是一群会推销(tui xiao)自己的电影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