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一生诗不离酒、酒不离诗。酒不但没妨碍其作诗,反而助其诗性。历来诗酒兼擅者大有人在,然而人们对李白的酒诗较感兴趣。关键不在李白酒喝得多,也不在其诗作得好,而在于其酒诗中,体现出诗人"真挚、率真、任侠、高傲、自负、豪饮、狂放、愁"的典型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思想史中,庄子第一个提出了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切关注。这种思想对以后的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被许多文人赋予到作品中去。其中李白将庄子的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并用其一生去苦苦追求。他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解放,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宋应星的理想人格表现为品德贤淑,才艺过人,不入流俗而蔑视名利;人生追求表现为淳化风俗,倡导实学,穷究真理。这种理想人格和人生追求导致作者关注现实,忧世济世,从而体现出宋应星文化人格的二难选择。  相似文献   

4.
符号学家里奇在其著作《语义学》中,将符号的意义分为七类,以这七类符号意义去解析陶渊明五个儿子的名字,可以看出命名者陶渊明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人生理想是功成身退。其实现途径是由隐而仕,功成后复归于隐。李白走这一途径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实际上,他最终也没有功成,身退是他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妇女诗”表现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矛盾以及诗人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从迁谪诗看宋之问的精神归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被贬的诗歌可以看出来,宋之问的人格没有大的问题,在最痛苦的时候支撑宋之问的精神的是:一是对国家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是仙佛退隐的思想。这使宋之问一面对朝廷抱有幻想,另一方面又在寄情山水和仙佛的安慰中得到解脱。但是佛老思想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只是一个意象,而不是一种精神,他的诗歌表现出来的还是深情之美。  相似文献   

8.
高启一生经历了由追求济世心态向追求个性自由心态再向宿命论者心态转化这样三个阶段,前一个转化在元末完成,诗人在这一转化中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在文学创作中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其归隐更多的是诗人自发的选择;后一个转化在明初完成,诗人在政治高压和个体自我实现的矛盾中逐渐变得迷茫和矛盾,并最终放弃个体自我实现的努力,成为一个宿命论者,此时的归隐则主要是被动的全身避害。这三种心态前后相续,体现出社会变革期文人的尴尬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王英 《现代语文》2008,(4):48-48
李白是一个有着兼济天下的远火抱负的人,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提出了“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因此,当唐玄宗召他进京时,他欣喜若狂,认为可以一展胸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吟诗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弃妇诗以其高度的艺术性超过了以往的同类诗歌。它以深刻的思想性见长,普遍反映了唐朝广大弃妇的不幸,折射出大唐盛世下的悲哀与危机,预示了唐政权的摇摇欲坠。它更是诗人心路历程和人格精神的写照,为我们展示了诗人抛开幻想、展开斗争、执着理想、心系民众、蔑视权贵的一面。无论弃妇还是思妇或怨妇,最终都被社会所抛弃,故从广义上说,李白诗中的弃妇也包括思妇和怨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变工具理性的入侵带给当代人生存状态的异化,美学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审美活动不再高居于象牙塔之内,而是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必然的趋势。审美人格所具有的和谐、自由、创造、超越等特征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保障,它可以激发个体很好地适应环境,保持一种审美的生存状态,既不落后于时代,也不沦入"一切皆为美,一切皆不复为美"这样的美学世俗化中去,这在当代中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诗歌豪放有力,于中晚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其贬谪生涯中,刘禹锡显示出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他在心有怨愤之时却能不被怨愤所束缚,创作了大量激昂慷慨、豪情满怀的作品,《浪淘沙》九首即是代表之一。这组民歌体新乐府诗通俗优美,韵律婉转,或用画面创造意境,或用哲思发人深省。诗歌中洋溢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会使每个受其感染的读者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3.
薛梅 《承德师专学报》2007,27(4):11-13,33
作者试图从纳兰性德的个案诗作作为切入点,在众所周知的是清代大词人和具有"哀感顽艳"词风的赞誉中,在与其好友严绳荪《西苑侍直杂诗》20首的比对中,来观照构成其深邃的心灵世界的人格理想,在隐逸的伤情中亦凸现着入世狂举的豪情,这二者的对立统一,似灵魂与灵魂的密语,从而彰显出一个完整而繁富的纳兰性德。  相似文献   

14.
程朱在构建自己的理想人格时,是以“圣人”、“贤人”和“君子”作为他们的理想人格的,从结构上来讲,三者是合一的,从层次上来讲,三者又有实践主体的区别,程朱理想人格在塑造和实现过程中,由于与实践结合得并不紧密,存在着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理想人格与个性自由的矛盾,理想人格与“人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漂泊半生,游走于各大节镇幕府中,一生沉郁,终未见显达。而他在求仕过程中所作的一系列干谒诗,最真实地反应了他在复杂政局之间的徘徊和挣扎,尤其是界于牛李党争之间的苦闷和矛盾,以及他人格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悲剧色彩更在这一类诗歌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125首赠诗中,有多处涉及到对人物"风流"的品藻。此"风流"主要表现在诗酒风流、隐逸风流和侠士风流三个方面。这与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盛唐气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阮籍的个性偏激疏狂,现实行为却圆滑世故;他毕生谨言慎行,理念上又执着地追求自然、任性;他时刻不忘标示自我,却从不打算走出现实权威的阴影。本文试图从阮籍的心理需要、性格矛盾、人格面具、人格缺陷等方面透视其矛盾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田园诗物我融合、情趣流注 ,独具魅力 ;陶渊明的人生 ,变现实时空为审美时空 ,使现实人生成为审美艺术化人生的典范。而其形成的原因除了历来论者大多认同的“质性自然”之说外 ,魏晋玄学对他思想、情感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阮籍的个性偏激疏狂,现实行为却圆滑世故;他毕生谨言慎行,理念上又执着地追求自然、任性;他时刻不忘标示自我,却从不打算走出现实权威的阴影。本文试图从阮籍的心理需要、性格矛盾、人格面具、人格缺陷等方面透视其矛盾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痛感儒家传统人格的失落, 剖析儒林人格现状, 建构理想人格。在吴看来, 八股文章盛行的时代出现了两种类型的人格: 一种是自我萎缩型人格, 一种是自我实现型人格。吴的反思表明: 前者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大的腐蚀性, 而后者是儒家传统人格失落后的高扬和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