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所谓力点,就是课文的节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提问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特点的把握.可以说,抓住了力点,就是整体把握了教材,抓住力点,深究不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领会课文含蕴.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特点,针对学生认知实际,精心组织教学训练,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吃透教材就是要根据课文的类型、内容、形式、写法等特点,因材而异地设计教学思路,研究课堂结构,选择教学方法,以科学的教学组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下面就如何把握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教学,谈一些看法。一、根据课文不同类型,把握教学的总体要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教学和训练的需要,把课文分成若干类型,主要有“看图学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以及“读写知识”和“基础训练”。  相似文献   

3.
一、指导预习,培养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包括指导预习、征询疑难。“指导预习”是教师在熟悉了教材之后,把课文中有关重、难点的知识让学生预习,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为课堂学习、讨论作准备。预习中,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内重点会通过自学大体弄懂,基础差的学生也会对这些知识重视起来并寻找理解的途径。指导预习,应着重把课文重、难点知识明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预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如布置预习《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时要求:第一,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内生字、新词。第二,了解课文整体布局,找出描写条件艰苦的…  相似文献   

4.
余静 《小学语文教学》2002,(7):30-30,31
一、把握教材是提供创新的基础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语文教材则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 ,是离不开课文的。否则 ,就是无源之水。就无法引导学生去感受、领略、体验祖国语言的美感 ,诗意和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 ,正确地把握教材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要在不同的课文中善于把握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 ,把握教材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阅读教学的创新要求出发 ,深入钻研教材中的语言现象 ,准确地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面对教材 ,不应急于考虑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点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点拨得当,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沟通师生情感。一、点拨要把握重、难点,用语精练准确一篇课文乃至一堂课,只有把握了重点、难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最关键的时候调整学生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轨道,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时,我要求学生抓住“五四三二一”一组数据(即五件好事、四写梨花、…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中,结合课文内容配了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旨在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知识;有的意在突出课文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这些插图强化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能否认,有些插图违背了作者原意,图文不统一、不对路,影响了课文  相似文献   

7.
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提高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困难还是比较大的。要想真正提高同学们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一、课前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授业的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范本。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范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读、…  相似文献   

8.
<正>一、《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提要《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是一篇重点课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对此课文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说明,并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材与学生进行分析说明。教法方面,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学法方面,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者的责任就在于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抓住学生与教材、教材与教学目标间的联系,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凭借以教学目标而安排的教学活动去把握课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领悟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语文课堂板书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板书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材特点,对课文进行整合,使课文内容得以可视化、条理化、系统化地呈现。通过板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1.
点面结合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材处理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一篇课文,不可能什么都讲,教师要讲的就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基点。但这些“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个语境,这个语境就是文章的“面”,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人们读文章,一般都是从“面”上着眼,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从“点”上着手,理解一些关键内容。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就是要在“面”上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在“点”上落实文章的教学目标。因此说,点面结合的教材…  相似文献   

12.
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写者根据学段目标和单元主题以及课文特点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依托课后练习题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文本,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首先应从课堂结构改革入手。几年来,我们本着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初步总结出下列教学程序。即:导入→自学→讨论→点拨→质疑→归纳→练习一、“导入”──就是揭示课题。即根据教材的特点(不同类文章的特点),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心境进入对新课文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奇妙的“眼睛”》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可…  相似文献   

14.
注重阅读策略的教学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应从揣摩编者意图、把握课文编排特点、理清课文内部联系、处理好提问策略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教学,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长课文"指小学语文教材中篇幅较长的课文,一般具有知识点多、内容深、阅读难度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为例,探讨"长课文"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注重课前自学、夯实基础教学、理清课文结构、开展小组讨论、深度品鉴课文,以期对"长课文"的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必然要经历"局部→整体→局部→整体……"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整体感知"则是"局部欣赏"的基础。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要适时地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或印象,并用简洁连贯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借此培养他们的整体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在课文后一般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有的点明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有的突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的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有的渗透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它们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后练习的重要性,努力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巧用课后练习优化预习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教材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讲读课文。它的重点训练项目,就是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的含义。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一项很重要的训练。 教学这篇课文时,怎样进行重点项目的训练呢?第一,要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第二,要抓住教材的重点;第三,要抓住教材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各自在教学中让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面面俱到,对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没有在教学中凸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时,没有巧妙地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难点突破的切入点。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一、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激起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课前准备入手。每当上新课,我首先备教材。备教材不是简单地查阅教学参考书或是看他人的教案,而是自行先把课文浏览一遍,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对课文有自己整体的把握。再对照教学参考书上的重点、难点修正自己的备课思路;参考他人的教案,把别人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自己的备课思路作一个对比,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