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入京事迹,过去研究者多持一次入京说。其根据乃在新旧《唐书·孟浩然传》,殆未深考。笔者认为:新旧《唐书》对孟浩然入京事迹的说法并不一致。说孟旅京一次的误会来自稍晚出的《新唐书》。《新唐书·孟浩然传》称孟“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这句话实源出《旧唐书》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下简称《王序》)而略。《旧庸书·孟浩然传》云:“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乃是说孟四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撰《孟浩然首次入京考》和《孟浩然二次入京考》两篇小文,提出浩然曾于玄宗开元八年(720) 左右首次入京(时浩然三十二岁左右)和开元二十年冬或二十一年春二次入京(时浩然四十四或四十五岁)求仕的论点(分见《河南师大学报》81年3期、《洛阳师专学报》83年2期)事过数年,觉得对浩然首次入京事言有未尽,因作补考。  相似文献   

3.
按传统的记载,孟浩然去过长安两次,一次是《旧唐书·文苑列传》所载“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这是开元十六年(728)的事情。另一次是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所说与采访使韩朝宗一道入京,此事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说详陈铁民《关于孟浩然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文史》第15辑)。可是从孟诗看,在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四十岁之前,浩然已经去过一次长安了。《新唐书·文苑列传》记载他四十岁到长安时的一件轶事:(王)维私要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  相似文献   

4.
明代诗人李梦阳曾在宋末元初人刘辰翁评点孟浩然诗歌的基础上重新评点过孟浩然诗集,现有凌濛初刻《孟浩然诗集》二卷本。李梦阳的孟诗评点具有独特视角与一定的特色,可惜大陆学界对此不够关注。本文将对李评孟诗文本的生成、流传及其对孟浩然诗的阐释学价值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研究》是王辉斌教授继《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之后出版的第三部唐代诗人研究专著。此书动笔于2000年4月,杀青于2001年5月,并于2001年11月在“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研讨会”上隆重推出。王教授从1985年开始涉足于孟浩然研究这一领地,在此书出版之前,撰写了《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孟浩然年谱》、《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等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说,这部《孟浩然研究》专著实乃王教授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将盛唐时期优秀的诗歌著作大多都纳入其中,他选取诗人孟浩然诗歌共六首。他品评了诗人孟浩然的诗风和生平,摘取了诗中的句子进行赏析。故文章以殷璠选取的几首孟浩然诗歌为蓝本,以小见大,探讨孟浩然诗歌的审美内涵及产生原因,并探讨孟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诗风清新自然,为后世所崇奉。仅在唐代,生前酬赠或死后哀祭孟浩然诗歌,皆能道出孟诗清新自然的审美特质,并为其所折服和传诵,足见孟诗淡远之致。这既是孟浩然对"清"的诗性追求,也是后世追随孟诗的审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随园诗话》记载了一段有趣的争论。苏东坡批评孟浩然,认为孟诗不是不佳,可惜“作料”少。清初诗人施愚山不同意苏的看法,反嘲说苏东坡的诗不是不佳,只可  相似文献   

9.
《随园诗话》记载了一段有趣的争论。苏东坡批评孟浩然,认为孟诗不是不佳,可惜“作料”少。清初诗人施愚山不同意苏的看法,反嘲说苏东坡的诗不是不佳,只可惜“作料”多。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孟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孟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  相似文献   

12.
文中比较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的异同。认为,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诗与画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不同之处在于:王诗诗境宁静恬淡,孟诗诗意活泼跳动;王诗着重客观描绘,孟诗着重主观抒情;王诗着重于个体或重点的描绘,孟诗强调总体的描画。  相似文献   

13.
清人选编《唐诗三百首》收孟浩然诸体诗十五首,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传世孟诗版本众多,现以《全唐诗稿本》、《孟浩然诗集笺释》等古今诗集与之校勘,发现异文若干.鉴于前贤时俊,多列校记而少有按断,试从诗人之际遇、诗作之意境、古体诗之声韵、近体诗之格律等方面,对异文进行梳爬比勘并给出是非优劣之己见.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孟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以下简称杜诗)都是状写洞庭湖景的千古名篇。他们的写景、抒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试作对比赏析。孟诗和杜诗的写景都用夸张的技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孟诗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即为写景句。孟诗中的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而杜诗只一“坼”,一“浮”两字就表现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和震坼宇…  相似文献   

15.
<正>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他四十岁入京举进士,不第而归,以布衣终身,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孟诗以五言为主,前人以"空淡"二字概括其诗之特点。何为"空淡"?我们先来读读他的《晚泊浔阳登香炉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此诗写自己长安落魄后扬帆归乡,千里迢迢,不见名山一座,落帆于浔阳城下,方见那香炉峰。此时,想到了东晋的高僧——远公,不禁怀念起他在尘外的踪迹。  相似文献   

16.
杜甫未曾与孟浩然有过直接交往,但是杜甫非常爱戴孟浩然,高度肯定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并用一个"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色。杜甫对孟浩然诗歌"清"的评价对后世起到了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是因为杜甫对孟诗的"清"的评价综合了时人的真知灼见,也符合孟浩然诗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的诗一向是研究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人们常把“清淡”、“疏朴”等作为孟浩然的诗风加以讨论。然而,孟诗的特质并不止于表面上的疏淡,更在于淡薄语言之下所掩藏的多元化的“情”之抒发。与其他大家相比,孟浩然在对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孟浩然因仕进无望而毅然走向山林田园隐居的独特生活经历和由原先“济苍生”、“功名遂”的用世之志到最终摆脱对功名的追求、走向超然的思想演变,以及前代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等对其的深刻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形成孟诗“冲淡、清旷、浑健”艺术风格的原因,并就此分析了孟诗的艺术风格及其相互间的紧密联系,在肯定孟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指出其题材与思想内容不够丰富和深刻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年四十游京师一事,王土源《孟浩然集序》不载,唯《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孟浩然传》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下)·孟浩然传》亦云:“年四十,乃游京师”。此说一向无人提出疑问,陈贻掀先生在《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第四辑)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入蜀新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对孟浩然入蜀的年代与路线等问题进行了重新考察。认为:孟浩然在开元十一年入京后,因谋仕未果而于翌年秋初由长安“西入氓峨”,再给长江至江夏,在是地小作勾留后逆汉水还襄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