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招:《雾凇》描述了吉林松花江畔的美景——雾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雾凇的。 接招:作者从3个方面来描写雾凇:1.形状。毛茸茸、亮晶晶的冰条儿,犹如一朵朵白菊傲雪怒放。2.颜色。洁白晶莹,就  相似文献   

2.
《雾凇》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问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于艳 《山东教育》2014,(9):35-35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松奇特的外形和顽强的生命力,领悟文章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读:  相似文献   

4.
课教材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2 教材分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全文分三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描写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选文突出了爱国主义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这是教材选编本课意图之一。  相似文献   

6.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教材《雾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雾凇奇观的景象。第二自然段讲雾凇形成的原因。这是文章的重点,因为内容离学生太远,因而也是文章的难点。第三自然段讲人们观赏这千姿百态雾凇奇观,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其次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再次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结合《大纲》要求,…  相似文献   

8.
《三峡之秋》是方纪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以其流畅、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中秋之日三峡从早到晚景色的变化,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三峡的深爱之情。《三峡之秋》被选作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因此,本文的教学可作如下设计:一、展播导入,感受三峡风光播放课前准备的三峡风光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整体感受三峡的风光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课文、感受三峡美景的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9.
《槐乡五月》一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五月槐乡的美景,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感悟课文语言文字,课堂上出现了多个精彩的小高  相似文献   

10.
在中专语文课教学中正确启发诱导情感互动并使之运用于语文教学过程,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投入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教材内蕴涵着情感:文章作者之情,而只有当文章情与学生情有机结合才会产生共鸣,形成情感互动,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老师的情感变化与深入。便是联系作者情与学生情之间的纽带。教者应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促使学生品情,动情,移情,抒情,完成情感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2.
曾梅华 《山东教育》2008,(10):26-26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誊,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感悟揭题1.同学们,我们把傍晚快要落山的太阳叫什么?想不想看一看太阳落山的美景?(播放图片课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强烈地感受夕阳的美丽景色,激发学习兴趣。)2.看了这些图片,你最想说些什么?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夕阳美景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出赞美之情。)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作者是…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组第22课。[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并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行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雾凇奇观之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巧妙复习课文词语。有效辅助课后练习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雾凇》,请同学们读课题。(出示课后练习3的词语)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雾凇》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学中,当我将精心挑选的许多张雾凇美景图展示出来时,学生顿时发出一声声赞叹。可是仔细听来,我却很失望,因为除了"哇""哇塞""太漂亮了"等几个简单的词句外,就再也听不到其他一个具象一点的描述。这时,我决定让孩子们闭上眼睛,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第29课。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异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作者从描写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景起笔,接着引出了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  相似文献   

17.
<正>【背景】"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第二小节的最后两句话。句中一个"镀"字用得精妙准确,把雾凇形成之慢、之美、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这个词专业性太强,学生即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它与雾凇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体会它在表现雾凇奇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作用了。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做了一些尝试,引领学生去体会"镀"出来的精彩。【案例描述】出示句子,自读感悟:雾凇的凝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看看文中哪个字或者哪个词用得最好,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准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近日,观看了名师本课的教学,执教者扣住文章描写的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美的回味:景色之美、语言之美……【片段一】赏词品味美师:课文中说: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  相似文献   

19.
《苦柚》(第八册)中的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其中主要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和买卖过程中矛盾冲突的展示,表现了小姑娘(家乡人)纯朴、善良、诚实的品格,同时也展示了归国老华侨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可紧扣课文内容,抓住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领会文章主旨,突破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20.
《苦柚》(第八册)中的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其中主要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和买卖过程中矛盾冲突的展示,表现了小姑娘(家乡人)纯朴、善良、诚实的品格,同时也展示了归国老华侨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可紧扣课文内容,抓住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领会文章主旨,突破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