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引入工业生产空间综合变动系数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分析转型期珠三角工业生产空间和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并运用耦合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珠三角的工业生产空间整体呈核心向边缘扩张的态势,且边缘地区的工业生产空间变动程度大于核心地区。2)转型期以来珠三角的工业产业结构整体有所优化;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的优化整合程度较高,并注重发展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的工业增长以资源型和高污染产业为主。3)虽然珠三角边缘地区工业生产空间变动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数值上高于核心地区,但这只是一种低水平的耦合和低质量的发展方式。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不应仅关注"量"的增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珠三角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伴随区内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服务业也呈现出较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水平更高、速度更快的特点.两三角地区服务业演进历程不尽相同,但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发展有着大致相似的特点,对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采用Shift-Share模型针对2002-2011年间双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分解,探讨了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同时,还比较分析了双三角地区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双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尤其是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同时,就业人口、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总值对长三角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阻碍作用;地区GDP和对外开放度对珠三角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对长三角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珠三角则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PCA-DEA模型对中国2004—2012年30个省市区的生态效率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1)2种模型得出中国总体生态效率综合平均值分别为0.760和0.581,相对效率较低;自2011年以来有显著提升,且规模效率逐渐向技术效率转变;2)省际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但有缩小的趋势;3)东部地区的生态效率最高,但内部差异也最大,整体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有扩大趋势;4)省区"投入-产出"模式的划分,有助于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政策导向,逐步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5.
旅游消费对促进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但受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人口结构、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的发展及其影响也存在区域差异。通过利用旅游业产业地位指数等五项指数系统评价2000~2018年间珠三角及粤东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力度及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效果,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相对有限,而粤东西北地区旅游业成长迅速,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陇东南是甘肃省人口相对稠密,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在陇东南广大的区域内,目前只星状分布着天水、西峰、平凉等少数城市。城市的稀少和城市结构体系的不完整,累积、激化了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许多固有矛盾,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实际来看,该地区部分县域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一些县、市已具备了发展小城市或向中等城市升级的条件,因而应积极争取设市和升级以推动该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生态领域的融合应用可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利用2013—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9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空间溢出视角系统验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提升了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在900公里范围内是显著存在的,但在1 200公里及以上的范围内则会消失。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本城市和邻近城市的生态效率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在中下游地区、城市群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8.
采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综合指标体系、城镇非农人口指数和经济职能指数等对新疆绿洲城镇的时空动态格局演变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新疆的城镇首位度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乌鲁木齐的首位度不断增长;其他城镇相对规模较小,城镇分布较为分散;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明显;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同步发展;北疆城镇的数量、规模和等级都高于其他区域,城镇分布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与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呈正相关关系. 自然地理格局、历史、经济发展基础、人口规模、交通指向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是造成城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公路运输效率是衡量公路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BCC模型,结合超效率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14年16个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有效性进行评价,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两方面分析非DEA有效单元存在的问题。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全面分析2007-2014年长三角地区公路运输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得到下列结果。1)长三角地区2014年公路运输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南北分异突出,南部地区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有效性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2)2007-2014年公路运输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了一定的波动,总体较为稳定;公路运输技术进步的波动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从时空演化来看,长三角地区2007-2014年时间段内,Malmquist指数先升后降,区域差异先缩小后增大。北部地区区域差异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快递企业总-分机构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空间的角度入手,通过采集跨省市经营的快递企业的总-分机构所在的地级城市,进行300×300矩阵构架,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等级城市间在流空间作用下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范围内京广沪城市联系流呈现三角形结构;2)上海-长春和上海-哈尔滨这两组城市联系表现得较为明显;呼和浩特-北京和包头-北京这两组城市联系有待提升,这4个节点城市承担着除省会城市外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联系的重要功能补充;3)郑州、武汉、长沙等中部城市与其他城市联系程度较为明显,但在区域内部城市联系网络不突出,集聚程度低;4)成都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11.
发展服务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且差异巨大,经济转型的目标、方式和途径也必然有所差别.以我国107座地级资源型城市为样本,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服务业2005—2015年的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表明:资源型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滞后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整体进程;不同类别的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各城市的特征与其区域分布、城市类型、经济增速和工业化阶段有关,尤其受到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发展服务业,不应单纯提升服务业占比和片面追求服务业高端化,而应与其所处工业化阶段相适应,并充分利用资源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才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2.
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基尼模型计算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和城市经济基尼指数,求出基尼商指数判断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普遍高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差异明显;但这种平衡性与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且不呈现东、中、西部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城市化方针,以及人口流动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重要城市,如何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势,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再上新台阶面临新挑战.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相关城市产业结构趋势,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加速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再认识出发,结合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历程,剖析高技能人才匮乏原因,并从宏观、微观层面初步探索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公共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加强与东部地区政府间的有效合作;要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通道,充分利用"长三角"平台,以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大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258个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利用1993—2017年城市统计数据分析了“两控区”政策与产业聚集度对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控区”政策与产业聚集度对工业总产值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环境规制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从而实现产业聚集、环境规制以及经济增长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深入剖析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存在问题,进而解析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融合路径。研究认为:体育产业组织、结构与发展政策融合,体育产业发展财政配套与投融资的融合,体育产业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的融合,体育产业集群化的跨区域融合,体育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体育产业相关组织与俱乐部间的融合,体育产业的个体消费与体育行为的融合。为此经济带的不断扩展和提升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及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主体资源的逐渐枯竭,西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但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基础薄弱、区域创新能力较弱以及社会民生问题等严重阻碍着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应科学规划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体系和专门的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来投资,重视就业并加强职业培训,制定优惠政策以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路径包括产业转型、企业转型、政府转型和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长三角体育产业区域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认为,长三角区域发展体育产业有人才、经济环境及合作基础等优势条件,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区域大环境差异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及软环境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思路与对策,为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但要达到欧洲70%多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我们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安徽省城市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分析了2007—2011年安徽省各地市生态效率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生态效率差异不是很明显;传统的工矿城市生态效率普遍偏低;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还较为普遍。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