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几年,“严肃文学”的创作和出版都不大景气,因此有人惊呼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这大概也是事实,即使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仍然没有多少人要看。然而,王朔的小说、剧本、电影、电视剧,出一个红一个《渴望》让多少人牵肠挂肚;《编辑部的故事》又让人在笑声中品味人生;《过把瘾就死》把恋人的心态写得那么惊心动魄;而《我是你爸爸》则使人从荒诞中琢磨出正经的道理。不能不承认,王朔“玩”文学,玩出了新意;“侃”人生,侃出了平常人隐藏在深处的心理。王朔小说走进了普通人的行列,宛如平常一段歌,因此出现“王朔热”也是很正常的。  相似文献   

2.
曾几何时,王朔和他的作品如一股狂涛巨浪,浩浩荡荡地开进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得不能再热的热点话题。然而1993年年初王朔的《爱你没商量》的播放完毕,却使这股热浪戛然而止,尽管平素不怎么直接露面发表宣言的王朔,忍不住跳出来大声为自己辩护,然而人们的冷淡的反应却毫不客气地给所谓“王朔热”重重地划上了一个句号。热也罢,冷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多次看到一段作家王朔“骂记者”的视频.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儿了,起因是:王朔在凤凰卫视录制节目间隙聊天时,对某名人(王朔一位朋友的丈夫)做了相对负面的评价,闲聊内容凤凰卫视自然没播,但坐在台下的某报记者将其记录下来发表在报纸上.之后在央视一个节目录制现场,见到该记者的王朔发飙了.十几分钟的视频中,王朔一直在“骂”,记者则不停做着解释.王朔将不经其允许把闲聊中的话登出来定性为“栓对儿”,意在通过制造矛盾扩大报纸影响.针对记者对于负面效果“我们也没想到”的解释,王朔回应“你们应该想到”.  相似文献   

4.
网络电子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化语言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新春 《中国出版》2012,(10):49-50
情感在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网络电子书籍设计的情感化,是其设计思想的一次飞跃,为网络电子书籍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网络电子书籍如何利用情感化的设计语言,给读者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求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  相似文献   

6.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7.
王朔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以北京时事文化咨询公司总经理的名义,参与策划、剧作、投资拍摄令人注目的主旋律电影《红樱桃》和由此套拍的二十集连续剧《血色童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我萌生了再访王朔的兴趣。 二年前,我访问王朔时,他当时自称是个“码字匠”。没有“铁饭碗”,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这在当时中国几千名作家协会会员中,除  相似文献   

8.
这题目有点怪。蒿子杆儿是什么玩意儿?为什么和王朔联系在一块?这您就不明戏了,文学讲究“悬念”,咱不是侃文学吗?总得有点弯弯绕。以前我不读王朔,只是耳闻,不知怎么留下了一个“小痞子”的坏印象。这半年来,从读《空中小姐》开始,我一气读了他七本书,感到他确实是个人物。总的印象是:王朔的作品将文学教化功能隐藏在欢愉功能和审美功能中,用群众能“解读”的手法折射时代,把  相似文献   

9.
像以往灾难之后的评论一样,青海玉树震灾之后的媒体评论,也有大量使用情感化语言的倾向.这与中国人民当时的心理情感是相应和的.在情感化的语言中,明显可辨认的是修辞倾向.  相似文献   

10.
在广告创意中,情感化因素的注入是现代广告活动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情感化策略的提出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广告主与消费者、主观因素与商品发展的客观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情感化策略产生的时代必然性以及实施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自觉地运用情感诉求,强化广告的社会功能,提高广告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1.
出版     
主打栏目“作家立场”,刊发王朔的《我看大众文化》。王朔认为“一切为人民服务”与“一切向钱看”是不打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大众文化是对大众的跟随与迎合,是极其劳累不好玩的,非得很坚强很贪婪的人才能从事。自己的创作并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而是一种个性化的写作。王朔在文中创造了“精神资产阶级”一词,认为大众文化反映的就是“精神资产阶级”的精神实质,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大众文化是封闭自足的、没有危机感的迷醉,是腐朽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2):70-74
情感化表达正在成为社交媒体主流叙事方式之一,探索社交媒体情感化表达的传播效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这一传播策略,为营造更好的网络环境给予依据。本研究以微信公众号文章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及回归模型等方法逐步深入,发现仅情感化表达的正文对点赞量有显著作用,诉诸情感只能在情感上获取更多认同;标题情感化表达既不能扩大传播范围也不能提升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3.
李娜  姚曦 《青年记者》2022,(22):53-55
公益广告可视为围绕社会共同利益问题,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和情感化的方式展开的社会动员活动。作为一种情感介质,公益广告折射社会现实,并可作为引导社会情绪和促进社会行动的情感动员工具。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它主要通过“聚焦—脱域—共鸣—公众参与”四种机制进行情感动员,从而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情绪引导和情感再造,推动社会问题的缓解和解决。未来应充分发挥公益广告情感动员功能,使其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社丽 《大观周刊》2011,(27):174-174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采取策略,创设教学情境,让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动人,然后去扣击学生的心弦,营造课堂群体心理气氛,用“真情”激发“兴趣”,用“真诚”启迪“智慧”,用“真爱”鼓励“创新”,形成课堂教学情感交融的效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智慧的启迪,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进一步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话中有画     
“当今流行的酒吧、蹦迪、吸毒、颓废、上床等内容,我是没法写好了,在那些新生代作家面前,我很惭愧。”——著名作家王蒙说“愧对”新生代作家。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两千字就是1万元。”——上海《青年报》的记者近日向王朔约稿,王朔自报身价。“我是个音乐制作人。我做音乐只图  相似文献   

16.
2003假“王朔”真叫王朔  一本28万字署名王朔的小说《不想上床》4月现身长沙书市,王朔出新书?盗版?侵权?没料到的是这位40多岁的女作者真名大姓真的就是“王朔”二字。非典没影响到书店销售  “非典”时期书店门可罗雀,业内无不为2003年的图书销售担忧,到了年末,人们惊讶地发现全国各地书店,无论是新华书店还是大小民营书店,全年销售额依旧保持增长。《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迈的步伐那么大 虽然出版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向前迈进,但9月1日颁布执行的《出版物管理规定》还是吓了大家一跳,因为图书发行全面放开了,具备条件的民营发行企业…  相似文献   

17.
坛论战源远流长,但当今“论场”之大,“战事”之酣,却是近年来少有的景观。从二王之争到二余之争,从王朔对金庸的“炮击”开始到“十作家”被轮番“轰炸”……无论哪场论战,实质上都是一场学批判。这种批判不是一种情感形式上的否定,而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理性的建立,它不是一种破坏,而是一种新的建设。在这一场场新的建设中无论是亲评家还是酷评家均可尽吐才华,奉献自己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梁新春 《中国出版》2012,(16):61-63
儿童是情感最为丰富的精灵,其情感对行为具有最直接的支配能力,情感化设计在儿童电子书籍设计中至关重要。如何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设计出孩子喜欢的电子书籍是出版社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年底有一天路过书亭,见一本王朔的小说《一面说谎一面陶醉》(以下简称《一面》),封面有王朔的大照片,显著位置有两行黑体字:“2004年最受瞩目的长篇小说”“王朔历时两年潜心创作的最新力作”,封底除一幅王朔的小照片,还有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的评论。刘震云称其为“2004年写得最好看的小说”,冯小刚说自己幸亏不写小说,不然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因冒名伪作泛滥,我特意认真地翻阅了一下,不光纸张、排版、印刷、  相似文献   

20.
短视频在当今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愈加重要,这与情感因素对其的深度介入密不可分。文章从情感性的线索出发关切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短视频新闻,解析作为技术形式的短视频何以塑造新闻产品的情感逻辑,在此基础上归纳短视频国际新闻产品响应用户情感需求的语态更新、语态转化、语态升维。语态变革带来形态调适,作为动力机制的“共情”在面向国际传播的短视频新闻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深度作用于选题把关、内容生产、文本呈现、产品分发、反馈互动等环节,探索建构基于“共情之环”的规律性的情感化策略,这对于启发国际新闻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