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描绘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对于女性的塑造,《庄子》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庄子》作者对女性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本文试图探讨《庄子》中的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探索《庄子》对这些女性的特殊态度和情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客观的角度对《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之异同、《庄子》思想的特点、《庄子》思想被人们评论的是与非、《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如何看待《庄子》思想,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庄子》之思想与《周易》有关 ,这可从《庄子》论《易》、《庄子》论“命”、《庄子》之文句等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避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5.
逍遥之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动人心魄的诗章,而其中又分明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哲学的《庄子》和学的《庄子》,都是将《庄子》当做介绍对象时必须涉及的内容。庄子首先是思想家,《庄子》的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思  相似文献   

6.
《天下》乃《庄子》全书之最后一篇。对于《天下》是否为庄子所作,历来争论不休,而从《天下》篇所描绘的“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与庄子内七篇中的理想人格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天下》乃庄子所自作。  相似文献   

7.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涵括了先秦科学技术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庄子》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工程技术及其制造结合在一起论述,其想象丰富,内涵深刻,不仅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使我们一窥先秦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中的技术思想:其一,讨论了庄子道艺合一的思想。其二,讨论了庄子“道通为一”的观点,论述庄子“以道观分”、“不同同之”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药地炮庄》解《庄子》为儒家作品,认为庄子用类《易》的文风和通篇寓言遮蔽其真正的《庄子》之象,庄子的真正思想并非《庄子》中所述的内容.按照《炮庄》解《庄子》的观点,《炮庄》亦可能不是一部解《庄子》的作品,解《庄子》是为遮蔽《炮庄》想要表达的真意,方以智设置局中之局,《炮庄》虽在“炮”《庄子》,但其真意不在《庄子》.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于《庄子》文章的第一印象主要是“奇”,历代评点中也多次指出《庄子》文章甚“奇”,造此奇境,盖有三端:一是《庄子》奇于取象譬喻、制名寓意,通过改铸外物来营造兴象、显现心灵,虚实运化地建构了一个异常丰富的奇幻世界;二是《庄子》善体物情、锻炼技巧,曲譬广喻地摹画了一个异于现实的物象世界;三是《庄子》剽剥儒术、戏薄圣贤的奇异思想与风格雅正的儒家典籍迥异,故古今儒士每每称奇,其于《老子》《列子》亦有超越之处。总之,《庄子》文章之奇、技法之奇、思想之奇,皆因庄子知识广博、个性好奇、观察细致、思考深入,从而使得《庄子》文章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形成了一种新奇的文风与意境。《庄子》文章之奇境,对后世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11.
"之"在《庄子·内篇》中频繁出现,所表达的作用与意义变化多端,是我们理解语句的难点之一,对"之"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正确理解《庄子·内篇》的语言及思想。本文对《庄子·内篇》中所出现的"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举例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庄子·内篇》中"之"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中尧与许由形象出现了多次,庄子对尧与许由形象其实寄寓着特殊的内涵。联系整部《庄子》,可以看出在书中尧并不是作为仁德之君来刻画,许由的形象也不仅是"圣人无名"的注解。尧与许由形象,是《庄子》中艺术化的形象,他们与《逍遥游》的主题有密切的关系,庄子的本意是用他们来说明"小大之辨"与"有待与无待"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尽管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庄子》呈现出了不同之相状,但主流观念仍认为《庄子》乃为《老子》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即属于道家学派.可在晚明高僧觉浪道盛看来,《庄子》实为托老聃之名,行“尧孔之实”,为“儒宗教外别传”.通过对《庄子》“托孤说”的挖掘与解读,道盛不仅化解了《庄子》与儒学、佛教的长久冲突,而且还起到了保存儒、释、道圣贤真精神之价值,并在晚明特定时期起到了“以庄救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 ,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15.
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就《庄子》与《文选》问题发生争论时,几次涉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施先生当时除了向青年推荐《庄子》与《文选》以为文学修养之助以外,还推荐这本《家训》以为道德修养之助。鲁迅在《扑空》一文中就此议论道: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庄子是不可知论者,但对此的论证所依据的材料只是整个《庄子》的一部分,《庄子》中的很多其他材料都表明庄子是可知论者。通过仔细分析所有那些作为庄子哲学是不可知论的证据,发现对这些材料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然而更为可信的解释,在新的解释下这些材料并不表明庄子哲学是不可知论。因此,庄子的认识论是可知论是唯一的且与所有的材料一致的合理的结论。通过分析《庄子》中对知与不知的关系的相关论述,指出《庄子》中貌似矛盾的陈述其实都有合理的解释。《庄子》所作的“知之所不知”与“知之所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可以解决《庄子》中一方面主张“道不可言”,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对道的言说等悖论。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及其内在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思想世界既涉及庄子其人,也涉及《庄子》其书。作为哲学家,庄子的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呈现内在的一致性。从《庄子》其书看,无论就内在的思想系统抑或外在的历史影响而言,《庄子》都首先呈现了整体、统一的历史品格。从哲学思想的衍化看,庄子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首先通过《庄子》一书而实现,尽管在具体篇数、篇目的划分等方面,它曾发生了某种变化,但《庄子》一书始终作为庄子的思想符号和哲学载体而内在于并影响着思想史过程。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与人之“在”。  相似文献   

18.
《逍遥》以鲲化为鹏而“图南”开篇,这与题意及收篇的“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自晋郭象《注》到令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都未能对此作出符合庄子原意的令人信服的解说。通过对《逍遥》文本结构的读解,并结合《庄子》全书中关于“游”的思想的考察,提出以下观点:鲲鹏不是“逍遥游”者,不是庄子理想的人格形象,而是庄子要否定对象;蜩、学鸠与斥Yan不是像有些学者认为的是“下土”、“世俗的人”或“侏儒之群”,它们是庄子心目中的“游”者,是庄子肯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徒然草》第七段所表达的“物之哀”具有特殊性,它基于对自然和人世间无常的赞美。兼好法师在表达“物之哀”这一理念中,援引了《庄子》中的相关语句。通过比较《庄子》与其注释书《南华真经注疏》的异同,论证《徒然草》第七段中的“物之哀”与庄子思想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