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摆"一课是从运动方式来认识摆的,基于"做中学"理念,使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合理假设,在合作中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讨论中依据事实作出合乎实际的推论,并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能力看,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搜集影响摆的快慢的证据,通过测量与记录,遴选实证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发展对比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2.
《怎样加快溶解》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的内容。很多位科学老师执教这一课时,考虑到孩子们刚刚接触做对比实验的问题,所以老师们比较经典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做出猜测之后,带领孩子们一起为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测而共同设计实验研究方案,而在这其中师生们重点讨论的是应  相似文献   

3.
《浮力》教学中能否合理地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做出科学正确的假设,是能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关键.不同版本教材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所设计的教学情境是不同的,通过分析各自的情境设计,可以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情境,选择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在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要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猜想与假设,它的学生实验探索能力的重要体现。如果学生无法对解决问题进行猜测与假设,也就不能顺利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更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猜想与假设,不仅仅是制定实验探究的依据,更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体现。笔者在此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华 《辅导员》2010,(10):11-11,40
一、案例背景 《空气在哪里》这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找空气。希望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有关空气存在的经验猜测空气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物体进行实验,从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来确定空气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6.
《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希望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从仔细观察到猜测质疑再到验证,直到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对科学探究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模式,以便对今后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课围绕物体的导电性,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猜测与假设、实验验证、讨论交流等环节,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类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理解电流是怎样在电器元件中通过的。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小车的运动》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产生问题:“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滑出去的距离远近与什么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对影响小车在平面和斜面上运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一定的假设;2.能够依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能够…  相似文献   

9.
"抛硬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的第二课时,内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节课,旨在通过猜测、实践、验证,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做实验总是以"玩"为本。身为教师,务必使他们明确实验的目的性,并遵循"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该阶段的科学课程发挥出其应有之效。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过程从授受走向交流《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科学》四年级上册这一课,从你能怎样看到空气的运动这个问题引入,学生利用水槽的水,观察到空气的运动。教师提问关于空气是否有质量,你怎么看﹖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即有质量、无质量;那么你怎样说服对方呢﹖学生不加思索,“做实验”脱口而出,设计实验时放手让他去设计,修正自己的实验,如一组同学运用天平、气球验证,最初气球的大小略有不同,大家不信服,他们又改用完全一样的气球,但在天平上表现得不明显。此时他们看到别的组用平衡尺,又改用平衡尺、气球,终于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实验…  相似文献   

12.
在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小电珠、导线、电池组装简单电路,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主动探究过程。通过猜测与假设、实验与验证、讨论与  相似文献   

13.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科学》四年级上册)这一课,从你能怎样看到空气的运动这个问题引入,学生利用水槽的水,观察到空气的运动。教师提问:关于空气是否有质量,你怎么看?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即有质量、无质量;那么你怎样说服对方呢?学生不加思索,“做实验”脱口而出,设计实验时放手让他去设计,修正自己的实验,如一  相似文献   

15.
<正>策略一:科学概念的产生和总结都是以生活生产为本源的,科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与科学概念有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我用生活化的实验导入新课:在空饮料瓶中装满热水后让学生摸一摸,感觉一下温度(热),看一看它的形状。并让学生猜测把热水倒出后,拧紧瓶盖瓶子会怎样?(瓶子瘪了,变形了),并尝试解释原因。通过学生的猜想引入本课探究内容,并提供分组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试验方案证明自己刚才的假设。这时候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6.
《转陀螺》是继《小车的运动》、《摆的研究》后又一个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再一次使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搜集证据,验证假设。在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们选择了“强化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能力培养”这个专题。针对此,我对本课设置的目标为:1.能对影响陀螺转的时间长短的因素作出假设;2.能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自觉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并通过自己亲自验证后,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3.知道陀螺重心低、质量大、形状是圆形时转得时间长;4…  相似文献   

17.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其中,小组活动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更是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往往存在"表面繁荣,实则低效"的现状.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存  相似文献   

18.
金明俊 《甘肃教育》2013,(23):78-7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相似文献   

19.
徐力 《中学生物学》2011,27(5):19-20
利用课本中与实验有关的"资料分析"对学生进行实验思想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对待实验结果的态度、设计实验遵循的原则、科学实验要借助于科学的手段以及如何进行假设和展示实验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条件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这样的提法凸显了学生进行课堂猜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