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李白的《越中览古》流传盛广,人教版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录入该诗。对于本诗对比的艺术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初白诗评》中说:"用一句结三句,章法独创。"沈德潜在著名的《唐诗别裁》中道:"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唐宋诗醇》评:"此诗从盛说起,而末句转入荒凉,此立格之异也。"[1]但以往所评所批多数只从诗内容所表达的"盛"与"衰"这一局部着力,而没有从整首诗  相似文献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静夜思》。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旅中情思,虽说明却说不尽。”这首诗选入小语课本后,影响更大,流传更广。其实,现在流传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原诗是有一些出入的。清代文学学孙洙(别号衡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收录的《夜思》(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  相似文献   

3.
李白《行路难》中“多歧路,今安在”一句,课本注释:“(世上)道路艰难,我今置身何处,意思是找不到应该走的路。”其它选本的注文大致相同.这种注释值得怀疑:说“多歧路”表示道路艰难,莫非李白在担心自己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4.
杨虹 《学语文》2002,(2):22-22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经典抒情诗,通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特别值得回味。这一句章法上的价值,前人早有评点。如沈德潜:“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唐诗别裁》)。刘永济:“‘两岸猿声’一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唐人绝句精华》)。  相似文献   

5.
沈德潜说过,曹操诗有吞吐宇宙之象。(《古诗源》卷五)笔者以为此语可谓知音。恰巧《短歌行》最后一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吐露出作者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下我们就借用“吞吐”二字来赏析此诗的美。  相似文献   

6.
格高,是江西诗派创作和品评诗歌的首要标准。江西诗派的总结定论者方向在评论杜诗时曾说:“格高、律熟、意奇、句妥,若造化生成为此等诗者,非真积力久不能到也,学诗者以此为准。”(《狂夫》评,《瀛奎律髓》卷二十三,以下简称《律髓》)可见,“格高、律熟、意奇、句妥”,便是江西诗人心目中的杜诗,也是他们所希望达到的诗作标准。江西诗派的第二号人物陈师道曾说:“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象之,非善学者也。学者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珊瑚钩  相似文献   

7.
开心碰碰车     
李白近视学了《静夜思》之后,老师问小刚:“你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有何感想?”小刚脱口而出:“我想李白一定是个近视!”  相似文献   

8.
诗圣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两句,纪昀批曰:“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著笔,蹊径甚别。”王嗣奭也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已,已进一层,……词旨婉切。”沈德潜裁这首诗时又说:“反复曲折,寻味不尽。”诗人当时被俘在长安,家小却在鄜州,这时的思家之情,是可  相似文献   

9.
古小诗欣赏     
一幅山间静景图——(六朝梁)吴筠《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从游人的视角看:大山间有烟飘出,太阳从竹缝中落下,鸟儿飞向人家的房檐,窗户里流出云雾…….这一幅山间静景图(画幅边,还有一位游人),由烟飘“来”,日“落”下,鸟“飞”檐,云“出”窗——四句动景汇成.四句景语,尤妙在句“云从窗里出”,所谓“篇终出人意表”(姜夔《白石诗说》),“收场—(齿句),即勾魂摄魂之具”(李渔《闲情偶寄·大收煞》);无此句压轴,则前三句景,皆平常寡味矣;而连成一气读,则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曰:“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10.
摩诘的五言律诗《观猎》,一作《猎骑》,通过对一次猎程的描叙,把一个镇戍边塞、雄健豪放、威武善射的将军形象,刻画得神采奕奕,煞是丰满。揣摩全诗,觉得两点技法尤为突出。一、章法新巧整密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交代了时令、人物、事件、地点。此联,前人交口称誉。沈德潜谓起手“突兀”,似“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说诗晬语》)施朴华说起处“缯绫”,系“倒戟而入,笔势轩昂。”(《岘佣说诗》)各种评说,皆夸发端新巧。按寻常作法,出句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2.
一、“江月”何以“为文澜”? 清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琵琶行》一诗时说“以江月为文澜”,这是一句很有见地的评论,但诗作是如何“以江月为文澜”的,却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3.
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说:“胁息,鼻不敢出气,唯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这个注解沿袭《通鉴》注解“胁息者,屏气鼻不敢息,唯两胁潜动以舒息耳”,把“胁息”之“胁”理解为“两胁”之“胁”,字的读音和意义都有失误。“两胁”之“胁”,读xie。《说文》:“胁,两膀也。”《释名·释形体》:“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  相似文献   

14.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师读”;是进入境界的读,读得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读得孙老师“得意”地“讨”学生的掌声。李白是“仙”,写的诗极度的夸张、有着非凡的想象,但并不全部是浪漫。在诵读《秋浦歌》中第一句“白发三千丈”时。孙老师是“极度”的“夸张”,指导学生时要求读出“三千丈”,而不是“三丈”“三十丈”。孙老师收放自如,诵读得使人感觉仿佛站着一个李白,坐着几十个小李白。坐在台下的我也恍如走近了李白。在这人情入境的诵读中,孙老师和他的学生悄然走近了李白,有的说,要读出意境(孙老师随即表扬这是行家说的话);有的说,看似夸张却是极其的真实(孙老师很高兴,说这是鉴赏家的点评)。是啊,真实是可以用极度的夸张写出来的呀!诗仙,不愧是诗仙;诗仙,到底是诗仙。诗仙,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他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可谓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唐诗选本。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李白、杜甫为宗,但除了李杜这两个唐诗的双子星外,王维诗歌选录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推崇赞赏了王维的诗歌。试探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和对其诗歌的艺术评点情况,以对王维诗歌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白《望庐山瀑布》有句云“遥看瀑布挂前川”。教参解释道,“‘前川’,即山前的河流”,全句意为“远远望去,瀑布就像挂在山前的河流上”。真是结屈聱牙,扦格难通。因为“瀑布”本身就是“水流”(《辞海》“瀑布”条:“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怎能又挂到“河流”上去呢?显然把“川”解为“河流”是大可商榷的。还有一些译释,字面虽不尽相同,却总摆脱不了“河流”的影子。如“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挂在  相似文献   

17.
沈德潜论诗注重神韵,对王士禛也极为尊重,但是,沈德潜对王士禛的神韵说更多的是批评和改造.首先,沈氏编选《唐诗别裁集》,明确标出“以李、杜为宗”的选诗观点,以纠正王士禛编选《唐贤三昧集》的偏失;其次,在《清诗别裁集》中,沈氏对王士禛诗进行取舍、改造和重新评价,对其单一以神韵论诗的做法也提出质疑;最后,沈氏明确标出“始审宗旨”的论诗标准,以纠正神韵说末流回避现实,陷入虚响的明显缺陷.沈德潜对待王士禛神韵说的态度,是其诗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必然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清代前中期诗坛风尚的流变.  相似文献   

18.
李益的绝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李益算不得名家;在新编的文学史上,甚至找不到他的名字。但是,李益的绝句,历来评价很高,颇负盛名。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也说:“益七言绝,开、宝以下,足称独步。”清代一些著名学者、诗人,大多也持此观点。例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刘宾客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至于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更是说:“若论绝句,则李十郎之雄浑高奇,不特冠冕十子(指大历十才子),即太白、龙标,亦当退让。”把李益绝句说成连李白、王昌龄“亦当退让”,这仅是一家之言,未必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李益的绝句,确实具有极高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为大多数人公认的是,唐代绝句(特别是七言绝),盛唐首推李白、王昌龄,中唐则以李益、刘禹锡为胜,晚唐之冠是杜牧、李商隐。总之,李益为中唐绝句的代表作家,这是毫无疑问的,已早有定论。  相似文献   

19.
在《答沈大宗伯论诗书》的两封信中,袁枚全面的批判了沈德潜的格调说。在文中,他批判了沈德潜“贵古贱今、尊唐抑宋”的复古论和“温柔敦厚”、“必关系人伦日用”的儒家正统诗教说,标举个性解放的性灵说,提出“变”是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艳诗”等通俗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为历代人所推崇。它不仅是古文人五言诗之冠冕,而且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乎无愧,凡得诗人之本意也。”那么,《古诗十九首》好在哪里呢?陈绎曾《诗谱》说:“《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胡应麟说:“诗之难,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自求。”看来,《古诗十九首》好就好在“格古调高,句平意远”的艺术境界上。但是对于这一境界,古人虽然朦胧地道得出,而对它的真谛与渊源却难以做出科学与精当地剖析。所以说,对于它的“艺术境界”也只能说是浅尝辄止,需要再认真细致地分析、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