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篇末有这么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教版初中第五册的教科书(2004年6月印刷)第六单元中是这样注释“吾谁与归”的:  相似文献   

2.
2001年人教版初语五册教师用书第23课《满井游记》的课说明中,有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李冲 《语文知识》2006,(4):20-20
人教版初中《语》第五册《麦琪的礼物》一第一段中有这么一句: 这些小钱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店、菜贩和肉店的老板硬扣下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掂斤拨两的交易未免落个吝啬的恶名,当时羞得脸红。  相似文献   

4.
邓健 《学语文》2004,(4):47-47
在人教200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菜园小记》一课中,前半篇课文有四处用了“韭菜”,后半篇又有四处出现了在“韭”字上增加了草字头的“韮菜”。这不免让人生疑起来:“韭菜”是什么?“韮菜”又是什么?二者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语文实践活动"--<诗词寄慨妙联抒怀--名胜古迹诗词对联交流>中,录入了四副岳阳楼联.原有两联录入有误,后改正了一处,但仍有一处至今未改.此联课本中为:"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其中的"河"应为"湖",错把"湖山"当"河山"了.  相似文献   

6.
7.
人教版九义初中《语》第五册《怀疑与学问》这篇章中“随便”一词的两处运用,笔认为有待斟酌。第一处在第四自然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第二处在第五自然段:“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轻信。”  相似文献   

8.
王慧 《山东教育》2004,(16):32-32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毛泽东的《咏梅》中的句子。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和教案是这样解释的: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语文课上,同学们在解释“归”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部分孩子这样理解: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另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10.
最近,一位老师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14课《蜜蜂》时,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介绍勤劳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多张小蜜蜂的图片。然后,她问:同学们对蜜蜂还有哪些了解呢?这时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材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当时的气氛甚是热烈,看得出,学生们(特别是完成搜集任务  相似文献   

11.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12.
13.
付俊 《学语文》2004,(3):17-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最优秀的一首长篇民间叙事诗。其中不乏精彩的段落,“新妇起严妆”一段便是此诗的亮点之一,历来为人称道。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家对这一段铺陈描写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人认为:从道理上讲,兰芝离开焦家那天心情肯定恶劣  相似文献   

14.
王洪钟 《语文知识》2004,(11):20-20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祝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教材对“蒙胧”一词作的注释是:“[蒙胧]现在写做‘朦胧’。”对此,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16.
17.
我们先来看看从3套语文教材或教参上所摘的关于《陌上桑》主题的表述: 其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表述的:“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反抗强暴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入人教版初语第三册。课预习提示中明确指出,这是作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对此我有异议,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