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范仲淹既是重视教育的思想家,也是倡办教育事业的实干家。在其创办义庄义学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多新的创举。范仲淹在苏州创办的义庄义学,不但成为后人兴学的榜样,而且突破了单一家庭私塾的限制,对教育的普及有极大的贡献,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3.
义庄作为宗法社会中收族安众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基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以来,苏州义庄得到了空前发展,不仅规模日益扩大,其功能也日益突显,管理机制日益完善、成熟,成为全国义庄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宗族救助组织义庄在苏南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清朝统治者对设置义庄进行奖励、保护、优惠,为苏南义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苏南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条件,尤其是好善风气则是救济活动产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义庄的设置者同时实施其他慈善活动,并和其他慈善机构在救助方法上互相借鉴,带来了清中后期苏南地区慈善事业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5.
苏南一些地方的宗族中个别有地位、有权力、有钱财的人,捐献或购买一大批土地,作为本族的共同财产,这种土地称为义田,管理义田及其地租收入分配的机构叫做义庄。义田的收入主要用来救济族内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生活贫困者、举办义学和补助本族贫苦子弟的学费、修理庙宇祠堂和祭祀祖宗、继续添置土地等。虽然义庄具有浓厚的封建特点。但它在救济乡村的弱势群体,推动乡村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改良乡村的社会风气,提升乡村人们的道德水准,稳定乡村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义庄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清中后期,在土改运动中衰熄.作为传统宗族社会的赈恤组织,义庄关涉绅权、族权、庄产运营、族内救助、社会控制等诸多环节.20世纪上半期,中外学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新中国成立后,族产被界定为封建制度的核心要素,国内义庄研究一度中断;直至80年代始,义庄问题才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目前,学界对义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义庄的功能、性质、兴盛缘由、地理分布等方面,而在义庄宗族结构、保障机制、义庄与地方政治经济的互动及对当下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启示等领域,尚显薄弱,有待学界继续耕耘.  相似文献   

7.
8.
早期义庄暗含着一种朴素的平均主义社会保障理念,这使得其保障性质更偏向一种普遍的宗族福利。明清时期义庄大量出现,其保障性质也从宗族福利转向更具公平性的救贫济穷,同时,义庄的保障内容也更加丰富,在为族人提供生活、养老及教育保障的基础上,推行道德教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古代,义庄保障相对于官方保障模式的被动性、季节性而言,更显示出主动性、全面性和常态化。在当代,义庄的以血缘关系、亲情支持为纽带的保障模式,依据规矩管理的形式,对民间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同治七年,盛康在常州建立拙园义庄,旨在敬宗睦族,团结家族成员,壮大家族力量。义庄规模很大,盛氏家族对其进行严格管理。由于经营得当,每年皆有盈余,并在完纳国课、赡养宗族、兴学助教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拙园义庄的建立和发展对盛氏家族和社会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义庄提倡的旧道德也应批判。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本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塑造了宗法性的社会形态和以宗族为基本单元的国家治理体系。范氏义庄的创立在中国宗族史上具有补旧开新的重要意义,凭借独特的宗族法律构造和优良的宗族治理模式,范氏义庄克服了科举制下官僚身份的一次性和家产均分制下财富日益稀薄化的难题,成功实现了官僚士大夫的累世再生产和宗法家族的长存不堕,修复了宗法一体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强化了宗法制帝国以家拟国而治的治理能力,使得宗族稳固地成为帝国秩序生产与扩展的载体和社会动员、控制与整合的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11.
宋代卜人数增多,占卜书籍增多,占卜方式增多,占卜被社会各阶层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各种政治势力还将占卜作为政治 工具,宋代占卜盛行,具体原因虽多,但关键在于当时社会流行的趋势增大。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出版业渐趋繁盛,为宋代文学家庭的繁荣提供了条件。而文学家庭的繁荣又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璇 《文教资料》2009,(32):84-85
宋代既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又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茶与文人有着难解之缘.宋代的士大夫一方面是一流的文学家、艺术家.一方面又是著名的茶客。茶文化由于士大夫的推崇更加繁荣.而宋代士大夫的人格也在品茗过程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4.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朝代,堪称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宋代科技高潮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宋代理学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两宋的政治环境影响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刨作题材和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诗词也在无形中记录了两宋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变迁。二者共同作用,使宋代咏史诗形成了焦虑忧患、沉浑凝重、好议论翻案、颇具现实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各个朝代中,宋代的文学家庭可说是最多的。宋代文学家庭繁荣的原因之一,就是宋代的家训很发达,宋人非常重视对子女后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上海     
宋代的上海主要有三处地名,一是青龙镇,二是上海务,属秀州华亭县地界,秀州后升为嘉兴府,三是江湾,属苏州昆山县或嘉定县地界,苏州后升为平江府。关于上海沿革,如《太平寰宇记》卷91和《太平御览》193《居处部·城》引《吴地记》说,在晋沪渎垒“城东三十里夹江,[又有]二城相对,阖闾所筑,以避(备)越处”。此说是否可信,已难推断。关于上海简称沪的来历,《吴郡志》卷2说:“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资治通鉴》卷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翻译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即从东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其实,佛经翻译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更多的是发生在公事往来和私人交往中的翻译活动,其范围和作用不可小觑。在宋代,翻译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时的翻译活动不限于政权间的公务往来,在各类商贸活动和私人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不仅是不同语言文字的沟通者,还是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交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了满足频繁的对外交往的需要,官方组织培养翻译人才,民间人士也不乏学习外语者。但与其他朝代特别是金朝相比,宋朝官方机构中任职的译者地位不高,水平有限。由于有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收受贿赂,弄虚作假,宋朝政府制定法律,以诈伪罪给予惩处,以此规范翻译活动。不过,宋朝的施政仍有内敛特点,开放意识不足,对外多是被动地接受朝贡,很少主动交往。这样的特点也影响到翻译事业的发展。在宋朝,面对周边某些民族、地区和国家,很难找到通晓其语言的人士,由此可见翻译能力的有限。  相似文献   

19.
足球现在多火啊,相信在座的小球迷肯定不少。虽然咱们现在不算足球强国,可在古代,虽不知道是不是足球的发源地,但咱绝对是足球大国呢,不论民间还是宫廷,那真是"球风"盛行啊。啊哼,又有点怀旧了,好吧,来点具体的好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