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千百年来,《诗经·陈风·株林》一直被解读为对陈灵公和夏姬的淫荡进行挞伐的诗歌,二人因之而被钉在了十字架上。而探析文本,求诸典籍,我们发现,此诗虽与夏姬有涉,但并非为讥陈灵公事。株林男主角另有其人,夏姬本人亦是受害者。  相似文献   

2.
《诗经.伐檀》是一首表现西周轮人生活,表达对轮人无限仰慕与崇敬之情的诗歌。诗中首述轮人的劳作,次写轮人的丰厚待遇,最后对轮人的劳作与社会贡献予以充分的肯定。诗人的情感就渗透在这叙述和议论当中。诗歌只是对当时轮人生活实际情形的陈述和诗人主观感受的表达,并不存在所谓讽喻、寄托之类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注意到,《诗经》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诗句,按其本来的意义理解,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通.不是字句不好解释,而是不明白诗人为什么这么说.于是我们认定,这字面上的含义不是诗的本义,诗的本意就在它的背后。这类对本又起着比喻、暗示作用的河语,被称为《诗经》的隐语.较早被人注意到的隐语是作为爱情象征的“鱼”和“薪”。《诗经》中提到的“食鱼”、“钓鱼”实际上说的不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一种人的思想感情的暗示.闻一多先生写有《说鱼》,孙作云先生《诗经恋歌发微》也谈到这个问题,他们的结论目前已为研究者所…  相似文献   

4.
<正> 潘中心同志《<诗经·新台>新探》(《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对《诗经·新台》作了别出心裁的解释。读了后,未敢苟同,特提出质疑。《诗经·新台》的本事,学者向来认为是讽刺卫宣公娶儿媳为妻的。对此,我与潘同志无分歧。问题在于,对这个历史现象作出什么样的解释,才比较符合本来面目。卫宣公(公元前718——前700年在位)的时代属春秋前期,时值周室东迁不久,诸侯崛  相似文献   

5.
《诗经》叠音词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叠音词分为垒间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类。使用本字来记录其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密切相关。因“本无其字”而借用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来记录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毫无关系。使用本字的叠音合成词,其了义与叠音词词义相同,使用通过叠音合成词,其单字的本义与叠音词的意义毫不相干。因此,不能仅凭单字的叠音词有无意义上的联系来判叠音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诗经》自然生态意识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经>中鸟兽草木等动植物计有250余种,它们不仅是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而且是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更是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这四个知识层面都是先民们亲近自然、友爱自然的美好结晶,也是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深层内涵之所在.阐析<诗经>自然生态之审美意蕴,旨在激发与增强今人关爱自然之意识.  相似文献   

7.
关于《召南·驺虞》一诗本义的理解,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不论是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还是不带宗派门户偏见的独立思考派,对《驺虞》诗旨的探讨都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诗》之为诗是因为它本身是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结合《驺虞》诗篇的情感基调、诗歌反映的时代文化内涵以及先民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来看,它应该是一首哀叹艰苦狩猎生活的诗。  相似文献   

8.
《小星》的主旨是什么?要解决这一数千年来聚讼纷纭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文本中的几个符号,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其活动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其思想情绪的变化。澄清了这些问题,一切笼罩在这首诗上的迷雾便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9.
自主·自觉·自省·自立——《诗经·卫风·氓》意蕴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卫风·氓》是久经传诵的名篇,也是所谓“弃妇诗”的代表作。透过此诗女主人公的自叙之言,对其内涵意蕴作新的探掘,揭示其不同于其他“弃妇诗”的鲜明特色,即婚恋的自主、女性的自觉、理性的自省、人格的自立。这是此诗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略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0.
<正>对《诗经》中“风”、“雅”、“颂”之名来历的解释,宋以后的研究家们已逐步打破汉代经师们的传统教化观点,提出以作者出身之贵贱、音乐曲调之差异等来加区别的更合理的看法。在这些新看法的启迪下,郭沫若、章炳麟、张西堂诸先辈又经过严谨的考证,进而得出“南”“雅”“颂”原本乐器之名的结论(见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南》、章炳麟《文录》卷一、张西堂《诗经的体制》)。唯“风”之本于何器,尚在人们的考究研讨之中。笔者以为,“风”原来也是一种乐器,即古人用以节乐的缶。  相似文献   

11.
正6月22日晴四季轮回,花落花开,新芽已经长大,那盏灯还在遥远的地方亮着,每一条路都能通向我的家,可我却不能回去,吹熄它的等待,一幻想,一幻想就幻想了一年啊!一年啊!我不停地与敌人厮杀,不曾停止下来,只为了让祖国早日和平,我也能早日回到我的家乡,看到我的亲人……冬去春来,柔嫩的小苗苗刚刚舒展出嫩绿的新芽,试图绿了那野山坡,还有那条冰封了的小溪,有盏灯在遥远的地方依旧亮着,一个战士在夜里忧闷,牵挂。举目茫然,我有着鸿雁要传书信,却不知该让它飞往何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经》中的《芣苢》一首,历来注家的解释都很多。本文就历代大家的注解、现存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关于芣苢作为药的记载、历代医疗典籍中的记载,现代辞书、字典对芣苜的解释,证明芣苢就是车前草。  相似文献   

13.
《蒹葭》诗中“苍苍”一词,众多选本皆注为“茂盛的样子”或释为“青色”,但笔者认为“苍苍”一词作“灰白”讲,更符合植物生长的特性和时令特点,更有利于诗歌意境的创造,也能使诗歌的內涵得到拓展,比作“茂盛”讲更为妥贴恰当。  相似文献   

14.
《诗经》十五国风中的“郑风” ,是国风中最生动、最具生命力的篇章。可是 ,从汉代的学者开始解“诗” ,对它就多有曲解 ,以至影响了后人对它的正确理解。现从社会发展史、文学发展史和训诂学的角度 ,重新解读“郑风” ,试图给它一个正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陈风》在《毛诗正义》里排在第十二位,收集有陈地民歌10篇,每首二、三、四章不等,多是四言句式,凡26章,歌词114句。陈国是妫(女艹两)的封地,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毛诗正义》和朱熹《诗集传》都释“宛丘”为中间低,四周为丘的地方,近似现代地理学上说的“小盆地”,想来风景是很美的。陈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建诸侯国,于陈湣公23年为楚所灭,前后凡五百年。《汉书·地理志》:“陈自胡公23世,为楚所灭。” 陈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连荆楚、北接齐鲁,是黄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诗经·陈风》里可以得知,陈地人民生活较为富庶,文化也比较发达。其文学风格既受到荆楚、吴越文化的影响,又受到齐鲁宋卫文化的影响;既有“阴柔”之美,又兼  相似文献   

16.
《芣苢》在《诗经》中,因其独特的朴素美和韵律美而受到研究者的好评。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  相似文献   

17.
历来学者对《诗经》中颂诗研究甚少,主要是认为其文学价值不高。但颂诗既然和风雅一并流传至今,说明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者即对此作一些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芣苢莒》在《诗经》中,因其独特的朴素美和韵律美而受到研究者的好评。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段鉴赏十分准确的道出了《芣苢》的意境美,深得此诗个中三味。  相似文献   

19.
《木瓜》是《诗经·卫风》的最后一篇,只有三章十二句,属于叠咏体,字面意思非常好懂。其原始意义应是卫人赞美齐桓公,自从朱熹的《诗集传》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这种“疑”说逐渐被肯定。现在研究《诗经》者,公认为《木瓜》是言情诗,试看余冠英先生的解说和译诗:  相似文献   

20.
《豳风·七月》在《诗经》里是非常突出的美丽诗篇,它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可是,对诗篇中的大量问题,却还缺乏认真的研究,当然问题还是有人提出,但却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譬如,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七月》之诗,大小教之,终而复始,由此观之,人固不可恣也。” 《七月》的细细规定劳动项目,以至劳动强度,王符都看出了问题,但他却得出了对农夫不可以放松的错误结论。北宋杨时也看出了同样问题,他却加以弥缝说:“先王之政,使民男女终岁勤动,未常休也;虽淫僻之心何自萌蘖(芽)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两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作者和写作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