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在编撰的过程中,不仅袭取了中国佛教文学,而且对中国的儒学典故也加以了利用,并通过比附的手法,将儒学典故这一文学元素改造成为佛教的内容,为宣扬佛教教义服务。文章以"孟尝七善"这一典故的出典及其使用意义为考察对象,揭示《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2.
张馨元  刘九令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2):98-102,108
通过对《日本灵异记》冥界巡游故事中的冥界人物、冥界景象、入冥途径及作品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人们对于冥界的认知和看待生死的态度,以及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并且能够了解当时的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问题上的态度及所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佛教说话集的嚆矢,该书在编撰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考察其中中国文学因子的渊源是出典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以儒学典故"尧云舜雨"的出典考察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将儒学因素向佛教世界转化的过程,揭示《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接受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本细读和与中国相关文献的对比,发掘出化仙飞天、道法降鬼、尸解化仙等关键元素,揭示出神仙道教在《日本灵异记》中的沿袭与变异之特征。通过考察,可以认为该书是受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影响编撰而成的佛教说话文学著作,不仅受佛教、儒学影响至深,而且神仙道教文学也是其成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儒学典故。不过,先行研究中并没有指出其中某些中国元素的出典,也没有考察借用的意义,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学吸收和改造的方法。本文以"轩辕黄帝之阴阳术"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应出自中国史书《史记》,认为作者景戒将《史记》中关于"轩辕黄帝"与"阴阳术"浓缩成一语,并将其与佛教人物和因果报应相比附,实现儒学向佛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日本最早的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的编撰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内容方面,还体现在故事类型、故事情节、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考证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日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七世纪初期,儒、佛典籍几乎同时传入日本,使得古代日本人将两者中的孝思想视作一体,不分彼此。在日本佛教故事集中,儒家孝思想、孝子故事多有涉及,作者并未将两者进行区分。本文试以《日本灵异记》~(注1),探讨孝在日本上代文学中的接受情形,借以考察早期孝在日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日本灵异记》中有几则"不孝"故事,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日本人的亲子观。由于古代日本不存在"孝"观念,在全面接受儒、佛思想后,必然会产生冲突。本文以《日本灵异记》中的"孝"与"不孝"为研究对象,从《日本灵异记》中展现的亲子关系、从亲子关系的变化看《日本灵异记》中的"孝"、《日本灵异记》中的"孝"的知识背景三方面来做出阐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这几则不孝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人虽然接受了"孝"思想,但并未完全消化,且具有儒、佛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的《日本灵异记》在编撰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对中国汉译佛经的引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该书编撰者以情节片段、借经证理、化用文句等形式,对佛经进行灵活运用。不仅丰富了该书的文学表现,而且对其实现宣教之目的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考察《日本灵异记》中对中国汉译佛经的引用,对于重新界定该书在日本文学史乃至亚洲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及研究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拾遗记》中,具有神异性的动物关涉到古人体认世界之方式。一方面,灵异动物带有形而上特征,表征着原始思维和巫术观念、方术玄想、阴阳五行。另一方面,动物作为天人相感之媒介,其灵异现象常与个人道德及人间秩序相关。动物神异与道德之互动,暗含着作者道德性和世俗化的诉求,亦折射出魏晋志怪小说中道德因素对神话思维的渗透和冲击。  相似文献   

11.
典故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髓。各民族文化又各具特色,因此在典故翻译中势必会遇到文化移植障碍。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典故的来源及其在目的语中的对应情况,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恰如其分的翻译。本文着重从英语典故汉译的角度,通过具体实例来探讨这种文化差异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典故记载了古代隐士们的生活和追求,辩证地认识和评价隐士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指导今人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典故是英语和汉语中一种共同而重要的语言现象,两既具有一些共性,同时,由于中西方在化渊源、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不同,英汉典故又在来源、化内涵、结构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直译、套译和意译三种具体方法来论述中西典故习语在翻译中的运用 ,认为除了对语言本身方面之外 ,更要着重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 ,使典故习语的翻译更具对等性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对于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典故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语言浓缩的精华。英汉典故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义和浓厚的民族色彩,所以对于英汉典故的研究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蕴,重视文化的传播,从而加强中西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族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败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态度和方法,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脚步并未放缓,而根据清政府留学政策来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却违背了清朝政府的意图,转而参加救国的政治活动.20世纪初,日本大学中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在籍学习.这些中国学生也投身于反抗列强侵略的民族运动和推翻已成为列强代理的清政府的革命运动中.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而诞生的中华民国,推进了政治制度变革,进行了司法改革,并开设了两院制国会.在这一过程中,从以讲授法律学和政治学为主的日本大学毕业的部分留学生,活跃于中华民国初期的司法界及国会中,对中国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颜延之的诗文创作总体上大量用典,故而历来诗话都以"用典为博"来概括其诗文创作的特点。但是通过对颜延之现存诗歌用典的考察,发现其用典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多与寡的区别,这与其诗歌创作动机及创作心理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颜延之现存的诗歌作品难以显示其用典好"博"好"密"的自觉创作特色,更多的是受制于文体特征与创作语境需要下的主观且被动的斟酌与润色,体现出颜延之文学随从身份下文学创作的局限与无奈。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既坚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保持倔强兀傲的个性精神,又具备老庄哲学的旷达、逍遥,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在诗歌用典的艺术层面上,他得益于杜甫诗歌的锤炼、韩愈诗歌的奇崛创意,尤其从佛家的诸多机锋中汲取养料,形成了丰富的用典技巧.但是,究其本质而言,黄诗的用典代表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