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弃疾、陈亮、陆游无疑是南宋中期抗战主题奏议文的代表作者,他们不仅是坚定的主战派,而且各有丰富的抗战主题奏议文,虽然他们的文章微有差异,但是依然展现出鲜明的雄辩文风,奏议的论辩层次鲜明清晰,他们的文章是南宋中期文坛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朱胜非和吕颐浩均曾在南宋最艰难的建炎、绍兴年间两度为相,主持政务,使南宋政权度过了困境。朱胜非和吕颐浩主张抗金,以吕颐浩的态度更为鲜明。虽然二人为相期间都有凭私人感情好坏而进退官员的倾向,且都排斥抗战派李纲等令人指摘之处,但他们仍不失为宋人所承认的较好的宰相。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六日,蔡元培为重印《南宋本包孝肃奏议集》题诗两首,抒发了崇尚廉明刚直、憎恨邪恶贪浊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奏议类文体是臣子向帝王上书所采用的各类文体的统称,《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此类文体进行收录,但二者评录差距较大,萧统重视晋代、南北朝之文,刘勰崇尚先秦、两汉之古文。究其原因,萧统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选文首重文辞,注重新变,以太子之位亲自主持编书,更能广泛收集近代的奏议文;刘勰以挽救“讹滥”文风之流弊为著书缘由,论文以经典为核,遵循古制,故不喜近代之文,加之时代动荡,刘勰的平民身份使得他很少能接触到近代的奏议文,因此无所评录。  相似文献   

5.
汉代奏议研究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奏议是独具一格的文献,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学文体之一。汉代奏议是汉文 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近1300篇。本文主要从研究对象与背景、文献的保存,先秦汉代“文”的界定,汉代奏议的研 究历史和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难点,切入角度、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儒家经典和"汉家故事"是汉代奏议的两种主要组成成分."故事"一词兼有时间上的"故旧"和性质上的"原本固有"与"理所应有"之两重意义.儒家经典和"汉家故事"系统各由三个系列构成.受政治形势与学术文化的影响,西汉高祖到武帝时期,奏议中的经典成分不断增加.西汉中晚期奏议中经典与"故事"成分继续扩张.经光武 、 明 、 章三朝的文治,东汉奏议在组成成分和行文风格上承继了西汉中晚期奏议的一些特征,但选取的材料 、 言说的模式及其精神内涵却与西汉奏议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论佛骨表》是一篇逻辑性强、观点鲜明的奏议文书,但从效果上看却是一份失败的谏书。从公文写作的角度剖析《论佛骨表》一文,对其论证方法、技巧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寻其失败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写作公文依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南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造,即清空、沉郁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清空,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推崇追慕,这和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和他们的隐居不仕的文化心理相契合,是词人在潜身草野、怡情山水的生活中为了求得对不可忍受现实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精神超脱相一致的审美选择。沉郁,是指南宋遗民词感情的深沉郁勃,遗民词人身虽隐居,但终生都没有忘怀故国、故家,失意和苦闷增加了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使其词在情绪的深沉和感情的力度上,都呈现出深沉郁勃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奏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行公文文体。是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文书的统称。奏议类文体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具有极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可是学术界对于奏议的关注一直不够。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及文献整理。九十年代以后,对奏议各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对唐代奏议各方面的专题性研究逐渐增多。本文按照对文体的研究、对奏议本身研究的顺序把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做一下梳理。  相似文献   

10.
周雯婕 《中文自修》2011,(12):18-20
奏议是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奏议在历代有不同的名称,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奏折等等,名称不同,但实际上都是臣子向君王上书的一种文体。赏析奏议,既可览贤才之经国韬略,又可赏名士之文华辞采,更可感忠臣之丹心赤胆。阅读时,要抓住奏议作为实用性文体的根本特质,也要关注其特殊的阅读对象和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