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稀宇 《教师》2020,(5):108-109
田园种植课程是我园在省级课题背景下生成的活动,自实施以来,幼儿们和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还获得了许多家长的支持,我们在田园种植的实践与研究中不断发展与进步。文章从以幼儿为本,"促"发展;以教师观察为基点,"生"活动;以家长资源为载体,"得"经验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让生活走进田园,让田园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2.
姚杰 《湖北教育》2007,(4):18-19
我们常说,儿童是社会人,是成长发展中的未成年人。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道德教育,理应教给这些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近年来,我们以学生道德养成与成长发展记录为载体,让学生的德性在社会生活的田园里健康成长,从而为社会和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未成年人的生活品质服务。捧着沉甸甸的记录,学生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里有表面的、看得见的变化,也有更深层次、不易被察觉的却能影响未来的变化。在这看似平凡的记录中,教育的境界得以升华,传统观念得以超越,教育的本质意义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该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整合性等新理念。从课程理念的体现、课题资源的整合、课堂操作的效果这三方面体现了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其生活性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等特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的七色彩虹,品味生活的精神实质。只有探究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策略,才能激发儿童内心世界的道德情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真实体验、感受和认知。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DIY"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概念,"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意指"自助的"。本文就四个方面开展"DIY"活动来丰富和拓展《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资源谈一些浅见。一、网络"DIY",挖掘新潮的课程资源网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  相似文献   

7.
英国田园诗歌中的“牧羊人”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田园诗歌源远流长,有2000多年的古老传统,是诗人渴望远离尘世喧嚣、逃避世间纷争、寄托人生理想的产物。纵观英国全部田园诗歌,可以发现"牧羊人"这一形象备受关注,颇受青睐。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牧羊人"备受青睐的原因:"牧羊人"代表了诗人们对牧歌世界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讴歌。  相似文献   

8.
姚杰 《湖南教育》2007,(3):26-27
我们常说,儿童是社会人,是成长发展中的未成年人.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道德教育,理应教给这些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品德.近年来,我们以学生道德养成与成长发展记录为载体,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田园里健康成长,从而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未成年人的品质服务.捧着沉甸甸的记录,学生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里有表面的、看得见的、感同身受的变化,但更深层次、不易被察觉的却是影响未来的变化.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升华了教育的境界,超越了传统观念,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终于颁布了。现阶段,研读课标,领悟精髓,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尝试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条目,把握实质,精当解读,是一种比较专业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实现崔允漷教授倡导的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策略。如何分解课程标准呢?笔者以"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这一条目为例,介绍分解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作文作文,做得头疼"。初中学生写作面临的最头疼的事,就是觉得没有材料可写,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往往不惜胡编乱造写假人,搜肠刮肚叙假事,闭着眼睛说假话,无病呻吟抒假情。写社会生  相似文献   

11.
习作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一种直接指向作文教学、调整作文进程与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如何能做到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讲评课的教学内容?笔者将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田园生活”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将各方面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经过一年来的尝试,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活”字,即处理教材活、课堂形式活、利用资源活、课堂评价活。  相似文献   

13.
柯国玲 《文教资料》2015,(1):148-149
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生为本",注重生活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通过给学生一个真实和朴实的品德课堂,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升华。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给自己合理地定位,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亲人,把自己当成"顽童",把顽童当成朋友,说话算话,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做好"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在“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缺乏的就是对闩然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一、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小学生的世界充满精彩,也充满纯真。但是,他们往往会因为课外事物与课内知识之间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7.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这是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的"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怎么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我想: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学习生活,并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生活观点得到发展,也使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8.
林秋玉 《中国教师》2014,(14):46-47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杜威也说"教育即生活",由此可见,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进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生活,主要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  相似文献   

19.
沈卫华 《广西教育》2013,(25):88-88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综合课。综合的目的是:开拓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是它能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生活,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