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育机器人是现代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教育机器人是现代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机器人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提出,教育机器人在基础教育中可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技术教育的有效载体。从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机器人教学、机器人教育研究三方面阐述了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机器人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由于机器人教育起步比较晚,理论与实践经验还很不足,导致教育工作者对机器人教育的意义模糊不清。本文结合国内最新教育动态,从创新教育、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及21世纪技能的培养方面讨论了在新的形势下,机器人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机器人教育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机器人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任。文章分析了机器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期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促进中小学生创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培养机器人设计与操作人才的重要性.因此,纷纷出台政策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机器人教育.科技馆作为重要的校外教育机构,也有必要在此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科技馆的机器人教育应定位于中小学机器人校内教育的补充与提高,提出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项目学习的模式,开展机器人俱乐部、夏令营及机器人比赛等形式的中小学生机器人教育.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教育的创新性、实践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目前中小学并没有将机器人作为一门专门课程开设,如此难以充分发挥机器人教育的价值。在三级课程体系下,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效地实现机器人教育的价值。本文就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福州市课外机器人教育发展现状,特别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我们对福州市五家课外机器人培训机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我国机器人教育产业由来已久,发展仍然不尽完善,存在专业师资匮乏、课程体系混乱、影响小众等诸多问题。由此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及发展建议,包括加强校企合作,培训优秀师资;重视思维培养,明确机器人教育定位;成立机器人教育协会,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创新教育形式,推动机器人教育普及化;开发网络线上课程等。  相似文献   

9.
机器人教育:现状、问题与推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机器人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载体,机器人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机器人教育正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在阐述教育机器人概念和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机器人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从产品研发、教育应用、标准研制、协作研究等方面提出推进机器人教育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教育的创新性、实践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目前中小学并没有将机器人作为一门专门课程开设,如此难以充分发挥机器人教育的价值。在三级课程体系下,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效地实现机器人教育的价值。本文就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02年5月8日,陈撷芬在上海创办了《女报》,从1903年第1期起《女报》改名为《女学报》。《女报》(《女学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认为妇女要争取女权就必须首先争取民权;提倡女子教育,尤其提倡发展女子体育。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机器人学”作为机器人专业的核心课程,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在“机器人学”课程中的应用,对于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领域相关专业全过程育人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机器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中心,从育人的角度讨论课程价值,通过整理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模式得以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四月的上海春意盎然,在风景如画的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不仅洋溢着一片醉人的春色,而且到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学术气息。  相似文献   

14.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以此为指导,2020年11月,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考试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学术论坛,聚焦"新时代考试制度改革与评价",共商以价值引导深化教育评价的认知与实践、以目标任务促进招考制度的改革与突破、以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评价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守正创新协同推进教育评价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备战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举办的“2019年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为例,阐述了以技能大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措施。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工程造价事务所卓越人才”的方式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通过竞赛成果反哺日常教学,促进“1+X建筑信息模型”技能等级考试及服务社会从而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 The emergence of Educational Robotics (ER) and its rapid spread across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has drawn attention to the need for further...  相似文献   

17.
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技能大赛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对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技能大赛的功能认识和大赛定位的理性思考两个角度,围绕技能大赛诸多要素及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生动实践。它缘起于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衍生于上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课程思政试点改革探索,推广于教育部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方案,深化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已形成不少专业课探索性成果。尽快破解占高职院校总课时近三分之一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难题,是补齐当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短板,助推大思政协同教育的质量和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组建上海开放大学,是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上海开放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出建设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开放大学的任务。组建上海开放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举办,这是一所具有本科、专科办学权和办学层次,专事于市民终身教育的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将依托上海电视大学,整合区域内成人教育资源组建,以"大学+系统+平台"模式,形成"大学—学院—学习中心"三级架构。上海开放大学可以先行先试,探索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学习制度,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认证制度,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统筹和开放社会教育资源的途径。上海开放大学必须体现中国特色,既不同于传统高校,又不同于国外开放大学。  相似文献   

20.
The symposium on nongovernmental basic education sponsored by the Guangzhou Zhonghua Yinghao School, the Guangzhou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Center, and the magazine Zhongxiaoxue jiaoyu guanli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was held in Conghua, Guangzhou, from May 29 to May 31. Representatives of sixteen nongovernmental schools in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Shenyang, Sichuan, Anhui, Hainan, and Guangdong participated. Leading personnel and experts from the Statutes and Law Bureau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and from the Guangzhou Education Commission were also invited to attend. In his opening address, Comrade Wu Ziyan, director of Guangzhou's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Center, proposed the following topics for discussion: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ducation; how nongovernmental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ws of education and the laws of the market economy; how nongovernmental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implement the state's educational policies, 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do their best to acquir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following is a summary of the discus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