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松看台湾》从7月11日起在“东方时空”和台湾东森电视台同时播出,节目由《台湾印象》和《台湾人物》两部分构成,每期约25分钟。《台湾印象》以记者现场报道为主,带观众走进台湾故宫等历史文化景点,路线囊括了从北到南的台湾主要城市,涉及岛内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台湾人物》以专访岛内政治、文化、经济名人为主。两地媒体的成功合作可以说是做到了两岸“三通”,媒体先行。  相似文献   

2.
台湾“名嘴”在大陆媒体中的角色衍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燕娟 《东南传播》2010,(11):109-110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从民间到官方,从文化到经济,两岸交流愈发常态化,甚至政治相关方面的交流也逐步浮上台面。借助这股东风,台湾“名嘴”尤其政论“名嘴”“登陆”,早已不是个案。和过去在台湾岛内评议时政为主不同,台湾政论“名嘴”们在大陆媒体上,更多扮演者两岸资讯传导员角色。透过“名嘴”这一媒介,大陆民众对现代台湾的了解,更加直观、深入;两岸深层次互动,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王聚中 《新闻世界》2005,(10):17-20
台湾历史学家、作家、名学李敖于2005年9月19日从台北搭机经香港赴北京,展开为时12天的“李敖神州化之旅”,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自从身为无党籍“立委”的李敖,走马上任这大半年来.反“军购案”,痛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勤于问政,提案不断.曾给烽烟四起的岛内政局增添了一把干柴,再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人物。  相似文献   

4.
周必勇 《新闻界》2004,(3):60-61
在近期《中国经济周刊》所登出的“感言2003:中国2003十大经济失意人物”评论中,杨澜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富有的女性”与她身后的“阳光文化”终于从当年万人仰视的神坛回到了人间。连续三个财年的亏损,已经让“阳光文化”的理想主义旗帜渐渐褪去了颜色,而寄托着杨澜“感情  相似文献   

5.
安辑 《出版参考》2006,(12S):30-30
据台湾媒体报道,一向以文化自居的台湾《民生报》停刊了,这个消息引来文化界一片惋惜。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不断叹气。他说,现在正是台湾建立“风格社会”的时刻,标榜“生活风格”的《民生报》却要退出这个舞台,非常可惜。  相似文献   

6.
港澳台之窗     
业界动向《民生报》停刊文化界惋惜据台湾媒体报道,一向以文化自居的台湾《民生报》停刊了,这个消息引来文化界一片惋惜。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不断叹气。他说,现在正是台湾建立“风格社会”的时刻,标榜“生活风格”的《民生报》却要退出这个舞台,非常可惜。“这应该是一个对生活文化雅俗共赏的时代,媒体却硬要将雅与俗分开!”黄永松感慨,现在走低俗路线的媒体太多,踏实精致的媒体却越来越少。《民生报》的退场,是对台湾发展精致文化的一个警讯。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也惋惜地说,《民生报》对于文化、运动议题的长期深耕,在台湾各媒体里表现…  相似文献   

7.
麦尚文 《新闻界》2005,(6):82-83
在平面媒体出现广告负增长、投资相对低潮的情形下,国内人物类媒体的发展却进入一个新的拐点。2004年,广州、北京相继诞生两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人物周报》,成为中国人物类媒体变迁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新媒体形式在特殊的媒体竞合环境中南北齐放,使得“人物类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品类的产生而开始引发,、一泛关注;另一方面,以相对窄众的人物报道为主而定位各异的综合性人物类媒体,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观传统的人物报道手法并由此影响着受众的阅读方式,作为一类新生的媒体力量,它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瓶颈”,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消除岛内的经济乱象。台湾当局想出了开会的办法:号称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图经济振兴”。台湾“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将于8月25日最后揭底  相似文献   

9.
《联合报》与《中国时报》关于李登辉访美报道的比较研究刘燕南对重大事件的聚焦和透视,是媒体干预生活、反映舆情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媒体自身素质和倾向的一次大曝光。《联合报》与《中国时报》是执台湾报业之牛耳的两大民营报纸,发行量雄踞岛内各报之首。以两报为龙...  相似文献   

10.
台湾媒体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月下旬,笔者随中国记协秘书长访问团赴台湾进行新闻交流访问.期间,参观、访问了台湾联合报系、"中国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央通讯社"等主要媒体,并数次与台湾新闻界人士座谈交流.台湾岛内"独特"的媒体生态环境,特别是媒体市场化运作手法和经验,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汤集安 《声屏世界》2005,(12):39-40
作为湖南新闻界唯一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殊荣的长沙电视政法频道《方圆之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讲法》是一档以“讲述故事、解读法律”为宗旨,集新闻、专题于一体的日播型法律类综合栏目。整个栏目时长60分钟.分为《连环话》《重头戏》、人物访谈《有请当事人》三个主要板块。目前,政法频道的收视率一直稳居省会14个电视媒体的前三甲,  相似文献   

12.
未名 《新闻天地》2004,(4):46-46
从新年至今,来自“上流社会”的许纯美不仅红遍台湾演艺圈,甚至有媒体把她与台北市长马英九并列为话题人物中的“天王”和“天后”,这个从去年年底才进入公众视线的女人,已经成为拯救台湾综艺节目的法宝,而且引发了媒体道德观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22年3月初,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该方案从10个方面对“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做出了重要部署。本文综合山东省各主流媒体围绕“山东手造”推出的系列融媒报道作品,浅析“山东手造”的全媒体传播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4.
港澳台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统一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大陆,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对台湾有着"示范"作用。台湾媒体对港澳动向的关注,特别是对"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的关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台湾舆论对"一国两制"制度的认知和判断。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方法探究台湾《中国时报》的港澳报道,解读台湾媒体如何看待"一国两制"政策、如何看待"一国两制"对香港和澳门原有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媒体内容所反映出的台湾公众对"一国两制"政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杨文静 《东南传播》2023,(4):101-103
在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的今天,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中国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交媒体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以其低门槛、互动性、传播性吸引着国内外的自媒体进入。在华外籍人士自媒体以“他者”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本土故事,下至中国的衣食住行,下至中国的政策与方针。中外受众在“他塑”的中国形象中重构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尽管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带有“他者”属性的“洋网红”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最大化的客观呈现,但是由于刻板印象与定式思维,也造成了一定的文化误读,对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宁 《声屏世界》2006,(2):39-40
在大众媒体发达的今天,某些东西一旦进入媒体通道,莫名其妙地就红了,其中尤以电视节目为代表。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火了,而它的“火”在某些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甚至连该节目主持人之一蔡康永对这个节目的走红也是一头的雾水。究竟《康熙来了》有什么魔力,引得无数观众竞相观看呢?那么就让我们从它走红的原因分析,一探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或者可以说是“乱相”。节目走红的原因《康熙来了》一开始的定位就很明确,就是要做一台针对年轻人的谈话节目,所以这个节目的调子有点怪。而这招“剑走偏锋”的节目策略是许多台湾综艺节目惯…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民生新闻是广播电视媒体的热门话题,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始,民生新闻专栏大行其道,仅就省会石家庄而言,电视媒体就有《今日资讯》、《报告观众》、《都市印象》、《直播生活》等多档电视专栏;广播节目里,河北电台经济频道的《百姓30分》是全国第一家广播民生新闻专栏,天津、河南等多家电台也陆续开设了类似栏目。地方台尤其是省级台把都把民生新闻作为落实“三贴近”、推进新闻改革的方向,民生新闻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刷新着收听率、收视率指标,成为地方台竞争的“新式武器”和创优、创收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张达伟 《青年记者》2006,(14):50-51
故果要说起去年中国的电影,一部影片不得不提,那就是《无极》。但是它对观众的贡献并不是只提供了一个观赏性高的大片,而在于它催生出了一部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并由此引发出了一场关于“解构”的大热潮。与之相对应的是荧屏上一部纯粹娱乐性的电视剧《武林外史》火得一塌糊涂。从广义的媒体定义来说,这些正是媒体自我反省和改变的表现。而在一贯以严谨要求的新闻报道方面,这样的“解构意识”也正在逐步得以体现,不光在新闻报道内容方面更加贴近了百姓,就连形式也开始了跟普通读和观众的对接,“用老百姓自己的方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从某教授状告博客网一案的尘埃落定到博客写手状告网民的“博客告博客”案和某公司状告前员工博客案,再到前一阶段国内媒体关于“博客实名制”的争论,博客给人的印象总是纠纷不断、各执一词的乱象。然而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些纷争的缘起,其实都是博客写作“公”与“私”的纠缠不清,而这种纠缠不清恰恰是博客特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张国强 《传媒》2023,(6):39-41
深度融合是当下新闻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各大媒体探索深度融合之际,作为都市报的《大河报》以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服务为抓手,打造出垂直类融媒体产品“律媒团”,积累了丰富的融合经验。本文对“律媒团”模式和运行思路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路径。文章认为,以“律媒团”为代表的融媒体发展模式,要从构建内容生态、深挖垂直内容、打造品牌IP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融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