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之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这篇小说以辛辣而略带悲凉的笔调.一针见血的反映在封建文化制度的奴役下,芸芸众生的麻木不仁、自私冷酷的心态,及士人对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产品——“孔乙己”的凉薄。尽管文中的哄笑之声迭起.但在读罢此文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却涌上心头。这种以乐境写哀、以笑写悲的手法,使苦人儿孔乙己在走向穷途末路时更显得无限凄凉。  相似文献   

2.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多余人形象.他唯一被人念念不忘的就是他“还欠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究竟是喝了多少次酒欠下的,这是极其美妙的悬念.文章循着鲁迅先生对鲁镇成亨酒店以及各色人等的描述,想象还原孔乙己的生活画面,设想了这“十九个钱”是如何欠下的.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可以窥视和思考孔乙己走向末路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孔乙己》一时,我鼓励学生尝试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孔乙己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这一问题,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将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分组讨论。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最终都对孔乙己的形象有了深刻了解,认为他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穷困不得志、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人,但是他又不失善良和诚信的品质,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封建社会末路知识分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十二次写到“笑”,“笑声”贯穿全篇,这些笑声在课中有哪些作用呢?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祝福>多次描写"祝福"并以"祝福"为题.在探讨其深刻含义问题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认为,"文章以‘祝福'起,‘祝福'终,中间多次写到‘祝福'".很多教辅用书,包括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编写的,也都众口一词:"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  相似文献   

6.
7.
《桃花源记》的确不失为一篇绝美的文字,从历届中学生对其喜爱有加的表现上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却有个小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教了十几年的语文课,中间经历了几次教材的改版,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问题出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解释上,按照课文注释的解释,“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此句意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教学,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因而来稿中关于鲁迅作品的颇多。本期,我们从众多的关于《孔乙己》的稿件中选发了一组视角不同、观点也不尽相同的文章,但意不在争鸣而在展示,在提供参考与借鉴。如果此举能被读者首肯,我们将对其他重点课文也做这种安排。  相似文献   

9.
《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为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微型小说,其结构精巧,构思巧妙,文中的对比手法、两个病人的思想以及标题“窗”的含义和文章的主题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为老师们所津津乐道的东西。由于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在文中非常浅显、直白、明了,加上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手头都有一两本自备的教学参考书,  相似文献   

10.
赵建茹 《语文知识》2005,(11):22-22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三国演义》中蒋干的说客形象作了这样的评价:“蒋干‘惊愕’不敢多言,这‘惊愕’反映他实际上是一个胸无城府的怯懦者。”这里将“胸无城府”当作贬义成语,用来说明蒋干没有韬略算计,实属误用。  相似文献   

11.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列孔己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  相似文献   

12.
13.
从经验出发,我以往教《孔乙己》习惯从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顺层依次分析课文,剖析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但效果并不很好。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今年再教《孔乙己》,试着反弹琵琶,从结局的“死”入题,溯本求源,分析课文,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做法是:   让学生用 10分钟快速将小说情节划分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并陈述各自划分的理由。课前阅读认真扎实,划分并不难。讨论中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把握住了上下文之间…  相似文献   

14.
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教过《游园不值》这首诗,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解释———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这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青苔上留下脚印,所以我轻轻敲那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答案早已熟记于心。多少年来就这么理解,就这么教。也许是参加“作文个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书序,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别具一格。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在对该文的主题作分析时有这样的一句:“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是将主题人为拔高,很值得  相似文献   

16.
柜台与台阶     
在《台阶》的备课时,我研读课文,想起了《孔乙己》中的柜台,发现台阶和柜台在小说中的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班级:初三 (1)班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孔乙己》是一篇内涵丰厚的社会问题小说,其中的深厚内涵老师当然可以直截了当地讲授给学生,但我认为如果老师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品味,那效果应该会更好,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用心去感悟出来的。   [前期准备 ]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认清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一大社会因素——制度。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笔下一个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孔乙己,探究了造成他人生悲…  相似文献   

18.
程保华 《师道》2007,(6):29-31
对《背影》,不同的人生经历的确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一些指向共性的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程老师对这篇老传统课文的处理,就在跨越时空的父爱上,在成年与少年的情感沟通上作了有意义的尝试。——题记  相似文献   

19.
《塞翁失马》文中的“其父”一词,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笔者对此解释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你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最记得孔乙已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三个层面,在三“记”之间探究“忘”与“看”的深刻内涵,一步一步真实再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是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