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在线教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对于规范有序地实施在线课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学分认定与学分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摆在了在线教育课程建设中突出的位置。一些高校逐渐开始试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并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着课程标准不一、校际壁垒、学习过程监管困难等问题。为此,高校要切实承担起开放课程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形成机制,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及学分认定。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根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明确可行的在线开放课程的选择标准、建设标准与保障标准。课程建设不仅要立足打造精品,更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3.
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认定标准,是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引进的重要保障。该文从构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入手,按照"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的思维逻辑,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相关文件要求及影响课程引进的外部约束因素为依据,构建了包含"6+X"个维度、13个通用指标、"7+Y"个专属指标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研究表明,该标准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与内部一致性。最后阐述了基于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的课程引进程序。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7,(6):95-99
阐述在线开放课程的课堂新特性,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更新观念与提升能力、错位发展与分类推进、整合资源与建设平台、制度保障与改善条件等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地方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在建设和使用方面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更充分地利用校内外优质开放资源,本研究对某省2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师生分别开展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和实践经验,从建设、使用、学校、主管部门等不同层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作为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以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为突破,通过开展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教学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快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探索实践西部地方院校在信息化时代,快速缩小与发达地区高校教学水平和质量差距的有效途径。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对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同类高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为传统教育模式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线开放课程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教学理念、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学分认定以及教材和受众范围等方面对高校在线开发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改变教学课程、强化技术培训、加强财力支持、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本文从高校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在线开放课程融入高校实验教学工作的优势,并从加强实验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构建适于实验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使用的保障条件、推进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等几个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与公办院校相比,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数量和占比较低、不同民办本科高校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数量差距较大.学校教学经费有限、缺乏对课程建设的系统规划、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不明确;教师课程建设动力不足、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等因素制约了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了促进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精品...  相似文献   

10.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为了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实践教学是提高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高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及问题,着力构建了全程化、模块化、层次性的"12345"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体现出快捷与便利的优势。带来了教育领域的新一轮改革,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与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推动高等教育向信息化方向迈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突出应用型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提出解决方式,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网络、移动终端、大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教与学的变革,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与应用为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撑条件,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南京邮电大学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依托教学名师资源,借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手段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文章总结其具体实践的措施及经验,以期对同类地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慕课,指“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在线课程”,对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极大,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目前教育部希望引导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旨在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的特殊性成为转型发展的主要对象。本文探讨在此种大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意义及适用性,并介绍其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指出目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韶关学院、惠州学院等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情况的比较与分析,结合地方高校实际对创新学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实施目标、认定范围、认定标准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广东省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现状;从制度体系建设、与教学的衔接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创新学分实施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完善规章制度、注重过程,追求实效等五个方面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地方高校转型期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宁夏师范学院等6所院校为研究对象,应用比较研究分析法,对比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分、学时等数据要件,析出共性特征及个性差异。探索高职本科与创新性发展,重新定位本科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确定课程学时、学分在2400-2550学时,140-155学分之间;理论与实践课学时比例调控在1∶0.13;重构通识教育课与专业基础课、教育科学课、教师资格认定课、职业教育方向课必修课、职业教育方向课选修课的学时或学分比例为1∶0.65∶0.5∶0.12∶0.20∶0.18。构建一个课程结构合理,学时比例恰当,课程内容之间有序、协调、衔接性好的全新的地方本科高校高职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尤为迫切。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英语语音课程的定位、地方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目前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阐释英语语音课程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设计了英语语音混合教学实施方案,包括语音知识结构的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语音混合教学过程设计;从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两方面构建了英语语音混合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优课概念的提出为国内地方高校的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优课继承了慕课的互联网属性,结合地方高校开放课程教学需求,创新性地运用联盟机制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与共享,是地方高校在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领域的创新成果.随着国内高校优课联盟的发展壮大和优课平台的日趋完善,优课建设与应用日渐成为推进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是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有了巨大的变革,因而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也就迫在眉睫了。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互联网+"思维下探讨了课程资源库、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余不同类型高校实行学分转换互认,有利于打通区域内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晋升通道,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学分转换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互助协约机制、教学规划机制、课程自选机制、学分评定及对转机制、学分质量监督机制、信息服务机制、后勤保障机制等7个子系统协同工作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娟 《亚太教育》2019,(9):63-63
调查表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在线开放课程的比较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大高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好的课程建设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也能体现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本文就应用型本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