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创新已成为指导我国当前创新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科研与经济发展深度结合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思想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注重提高研究生跨学科协作创新能力、推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的整合以及强化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优势产业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基础弱势与区位劣势。吉首大学近10年来通过构建主动适应、动态调整的培养定位机制,确立为我所用、全面支撑的资源汇聚机制,培育立体多维、合作共赢的平台开放机制,打造环节完整、执行严格的质量监控机制等,有效化解了研究生教育中的各种瓶颈问题,实现了在落后民族地区办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对民族地区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顺利过渡,研究生教育也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生源状况不理想、科研能力不强以及协同创新程度不够等主要问题,高校应通过实施招生制度改革、树立协同创新理念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方式以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政府应搭建平台、建立第三方组织促进各方参与硕士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培养。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协同创新理念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以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践为例,分析并提出了"厚基础、宽实践、重创新、大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探讨了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优势,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河南理工大学作为煤炭高校,积极贯彻和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推动行业高校科技创新,在学科建设、团队凝聚、知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支撑了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普通省属高校存在获得的政府资助偏低、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以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全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依托,对其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的多个层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构建了"基于学术网络"的多维度导师团队,实现了多元化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指导;构建了研究生为核心的"核-壳"多角色转换培养模式,强化了创新能力的多维度培养;构建了"三维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拓展研究生创新视野;构建"本硕融通"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延长了创新能力培养周期,夯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地方工科院校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积极深化协同创新战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探索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改革,破解协同培养体系不全、协作平台不高、协同机制松散等难题,推动高校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变革,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改革的重要方向。常州大学通过“政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深化产教融合,集聚多方资源,构建“五位一体、四链融通、三重保障”研究生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在完善协同培养体系,打造实体平台,推动协同育人,促进联合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符合产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导向不明确、实践能力培养载体不丰富、实践培养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积极探索双导师联动、案例比赛撬动、课内外互动、校地合作驱动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新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党建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对加强和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变革工作思维,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拓展党建工作载体,实现党建由单一转向融合、由综合向精准的转化,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提升研究生党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困境在于:研究生的就业导向明显,需求多元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情境创设困难;导师的"责任"落实不力,引领和督促作用有限;学校重管理、轻落实、弱服务,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其破解路径在于:一是加强学校软硬件环境建设,提升学校品牌认可度和竞争力;二是挖掘区域优势和学科特色,适时调整研究生专业及培养方向;三是优化课程体系,平衡学术研究训练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五是提高对研究生的要求,完善奖助学金体系和学术交流办法。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特色化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组建硕士层次完整人才链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是该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个体发展多样化诉求。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以化学类研究生教育为载体,构建需求导向下的协同培养体系,聘请三类导师,挖掘三种教学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保障度;参与三类课题,扮演三种角色,设置交叉学科前沿研究领域,提高培养体系运行有效度;最终获三种研究成效。  相似文献   

12.
地方普通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不高、科研项目不足以及教学资源欠缺等问题,所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经常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文章对地方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种协同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科学化的课题设置体制和多元化的学术交流体制两方面,科学化的课题设置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元化的学术交流能开拓学术视野,调动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认识不足,导师的双重责任使教学难以规范,研究生培养学制与科研项目周期存在矛盾,管理制度不甚完备等问题。因此,要树立高瞻远瞩的协同创新理念,强化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探索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机制以及建立综合评价体制等,进一步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青岛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通过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在逻辑,并抓住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历史性机遇,达到了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工科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要求其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但是,我国工科研究生从事科研训练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应加强科研训练,实现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的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我国现行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体系构架,提出了包括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等一系列完善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各类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多维度立体式发展、能力全面得到提升的重要手段,然而,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着师资结构单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与地方企业发展对接不紧密以及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针对当前问题,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提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通过与企事业、科研单位共同合作,提高其办学层次;坚持课程改革,提升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全面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结果表明,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院士工作站与高校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具有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激发院士工作站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潜力,促进高端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方工科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短、学科积淀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生源质量不高但办学定位明确、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特点,提出了地方工科高校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出发点是"扬长避短、团队合作",并以北京工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例,通过明确办学定位、调整学科布局来强化学科优势;通过打造创新团队,借助团队模式来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通过依托大项目、大工程和搭建校内外创新实践平台让工科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营造创新氛围来增强学生自信等一系列措施,为地方工科高校探索出一条"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协同创新思想的来源,分析了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中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探讨了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路径,认为可以从跨学科协同创新、跨组织协同创新与跨国界协同创新入手,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