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的经典板块,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某些学生的认知观念里,“应用题”有时甚至还成为了“数学”的代名词。新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应用题”改名为“解决问题”,主要是使数学教师不要被原来的应用题所束缚,换成新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小学数学课程所应该追求的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课程的经典板块,本次课程改革打破了历来将“应用题”作为独立教学板块的格局,把相关内容融入四个学习领域之中,其名称也改为“解决问题”了。更名,是对“应用题”的否定吗?名称变化了,内涵有什么变化吗?相关的概念会发生变化吗?教学内容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课堂教学会发生哪些变化?本期,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分析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变化,帮大家厘清认识,明确方向。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解决问题”教学,就数量关系的教学、应用题类型与模式等问题进行讨论,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3.
要教好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找出“中间问题”,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找出“中间问题”呢?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在“组合”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找出“中间问题”。 1.抽去。就是引导学生将连续两问的一步计算应用题改成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抽去哪个问题,哪个问题就是所成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4个数学学习领域,并不包括应用题,新增加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也不是原先“应用题”的代名词。这就意味着《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课程将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甚至很少会相对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内容“,应用题”的名称也由“问题解决”代替了  相似文献   

5.
审查、分析应用题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为帮助学生过好这一关,可加强对学生进行看句看图的“说话”训练。现以“倍比关系”应用题的“说话”训练为例,将教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课例简析】教材第12页的例4、例5,是在学生学习了”求和”、“求剩余”的简单加减法应用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为后面将要学习的“比多”、“比少”加减法应用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看图列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数与和的关系,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并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其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低年级的应用题虽然简单,却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选择解题方法时,往往只注意题目中的一个因素,常常把运算与个别词语联系起来,如见到“还剩”、“少”就用减法,看到“一共”、“多”就用加法,这直接影响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影响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真正学好应用题,必须将应用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说”、“操作”、“补”等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维方式。一、从“说”入手,弄懂应用题的构成要素,理解数量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8.
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实验教材不再设“应用题”这一独立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数学概念及运算一起出现进行编排。这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更加强调应用题对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教材中,应用题已被“  相似文献   

9.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及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目标 ,教好小学的两步应用题应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一步应用题到两步应用题 ,对学生来说 ,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而学好两步应用题至关重要。精心“搭桥铺路”。新教材加强了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沟通了“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两步应用题”是在“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条件多了(有直接条件、间接条件) ,数量关系也稍复杂了 ,这给学生解题带来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精…  相似文献   

10.
典型应用题     
“平均数”应用题: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和基本的解题规律,能根据具体要求正确解答有关的“平均数”应用题。“归一”应用题:理解和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规律,能正确、灵活地解答有关的“归一”  相似文献   

11.
“MM 方法”即“数学模型方法”.教学中应用“MM 方法”,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学生解题水平,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应用“MM 方法”教学,应教会学生将不同类型的问题构造相应“模型”,再应用这些“模型”解决实际的问题.行程应用题的环形跑道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本文以环形跑道应用题基本模型教学为例,拙谈“MM 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的“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标引领下教材内容编排改变最大的部分之一。“解决问题”替代“应用题”是“穿新鞋走老路”吗?“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究竟有何变化呢?教师在用着“解决问题”的课本,是否仍进行着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呢?抑或抛弃应用题教学,重新摸着“石头”过河呢?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分数应用题,大都以线段图为“桥”,使比较隐蔽而又抽象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朗化”。现就以线段图为“桥”,谈谈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三个阶段。一、基础阶段让孩子学会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重要手段,孩子要能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并通过直观的图分析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从而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题教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使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培养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可否认,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在发挥第一个功能上,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长期受一些“类型”“模型”“结论”的影响,使应用题教学侧重于系统性与知识性,这就造就了学生严格遵循应用题结构,按照逻辑性去进行学习的局面,缺乏应有的情趣和探究时空,特别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更显不足。新《数学新课程标准》虽然不再有“应用题”这一独立单元,却将应用题与数学意义的运算一起出现,这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更加强调…  相似文献   

15.
“比多(少)”这类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虽然属于简单应用题,但却是基础应用题。特别是在低年级数学应用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复合应用题作好准备。以前,很多教师教这部分应用题时,总是让学生记住“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结果,不少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因而常常出错。主要原因,我  相似文献   

16.
沈超 《小学教学研究》2009,(5):27-28,38
众所周知.新课程教材中已不再有“应用题”的用语.这并不是因为教材中不再有这样的题型.而恰恰相反,作为数学知识呈现与应用的主要方式.应用题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当然,新教材已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编排.而是作为解决问题的载体纳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范畴.这大大超越了应用题作为“解题”的教学功能。这一变化体现了应用题教学价值观的转变,即从过去的学会“解题”.转变到获得“策略”.形成一般的解题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实践等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7.
有些教师在教学多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如两步计算应用题,总是先出示两道一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轻松解答后再拼成例题。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认为,学生有了准备题作“桥”,于是能顺利地解答新的例题。殊不知,多步计算应用题并非是由几道相关联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简单结合而成,因为其数量关系复杂了许多,在条件和问题之间多出了一个或几个“中间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中间问题”才能顺利解题。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将多步应用题“拆”成多个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本领,才能抓住“寻找中间问题”这一关键。如果老师用长期的“合”替代了学生自己“…  相似文献   

18.
一般地说,学生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又要先求出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再求和的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感到困难较大。现在,笔者想就这种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提出一个教学设想。一、揭示“变因”,沟通联系教学这种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下称“两步应用题”),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揭示一步应用题变化发展为两步应用题的“变因”,由此沟通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变因”就是求出题目的所求问题的结果的一个隐伏着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应用题教学,一贯以“枯燥难懂”而著称,学生把应用题视为百米障碍赛中的“跨栏”,闻之头痛不已,退避三舍而远之。应用题教学,也常常走进这样的怪圈:教师“苦口婆心”地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学生硬着头皮走进枯燥、难懂的文字游戏中,结果,学生也许真的会“嵌套”下几种题型。针对这种现象,我对应用题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一、应用题内容的变化(一)让应用题的内容“活”起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他指出要以实际生活问题为中心编写教材,要编出“教学做合一的教科书”,取代那种没有实际生活,像没有“维他命”的教…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中的某些应用题,如果能灵巧地运用单位“1”往往使解题简单、明了。兹分类例析如次。一、含“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1.一个应用题,如果具有“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特征,则可考虑设适当的量为单位“1”,将其它数量用相应的分数表示,最后按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分析,列式求解。例1 有大小两只木船,大船可以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