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忆     
1995年10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并组建馆所新的领导班子。由于工作需要,我们两人担任了馆所党政主要领导。现在,我们相继退二线搞科研工作。馆庆50周年之际,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前辈前任,我们的干部职工。  相似文献   

2.
回忆周荣鑫     
我从事记者工作的数十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许多事,已经渐渐远去了、淡忘了。而有些采访对象,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却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记忆中。原国务院秘书长、教育部长周荣鑫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3.
回忆钟敬文     
涂石 《编辑学刊》2003,(6):51-54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离开我们已经近两年了.多少年来,我同钟敬文先生的往来,他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那样的深刻、那样的清晰!  相似文献   

4.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5.
回忆雷锋     
1960年10月10日至1962年8月15日,这段难忘的岁月里,雷锋同志担任了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少先队校外大队辅导员.当时,我们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亲身经历雷锋同志生前的许多往事,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雷锋同志对我们的热心辅导及帮助,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仍然记忆犹新,永不忘怀.  相似文献   

6.
回忆长江     
回忆我同长江的相识,很有一点传奇的味道。但从这里却正可以窥见长江的为人,长江在当时新闻战线上所起的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我在《苏州明报》作记者,“八一三”淞沪战事一打响,就开始作战地记者了。战争开始,全国人民好象一吐久压在心中的积郁,心情振奋,没有一个人不关心前方的战况。  相似文献   

7.
回忆西柏坡     
每个人的生活史上都有难忘的几頁。將近十年了,只要想起来,西柏坡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对于我都还是那么的新鮮,那么的亲切! 西柏坡,曾經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那里领导中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地方。那个庄严的地方,对于我會經是一所極好的学校,一个極好的課堂。在那里,我讀过許多無字的書,上过严格的業务教育的課,也上过深刻的生活的課。 1948年冬天,在西柏坡乔木同志住的小院子里騰出了三个房間,讓我們——新华社编輯部的领导同志和部分编輯共約一,二十八,从附近的陈家峪村搬了过  相似文献   

8.
李公朴先生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我知道他的大名,是在1936年他在上海和沈钧儒、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王造时、史良等七人,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的名义,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竭其尽诚,为民请命,因而以爱国罪被捕的时候.这一年内忧外患,交相侵逼.……  相似文献   

9.
幸福的回忆     
幸福的回忆宋萍宋萍同志,隰县康城镇宋家圪垛村人,1917年12月生,1937年5月加入隰县抗日人民武装自卫队,任组训干事,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已离休,离休前为山西省出版局副局长兼任山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40年前的1948年4月2日,在中...  相似文献   

10.
帝国的回忆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其有趣正在于它是一部“洋拾遗”,但是也刚好让你有那么一点点失望。晚清的中国社会政治,就像一纸雨浸风蚀的远年老报章,无论你怎样秉持现世溯往的人文情怀或烛照历史的学  相似文献   

11.
每当同志们谈起文萃周刊,我首先想起的,是“文萃三烈士”。他们,文萃周刊的编辑陈子涛、印刷厂厂长骆何民以及从事经理工作的吴二南(承德),把他们宝贵的鲜血和生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12.
回忆与感受     
<正>我出生在农村中农家庭,父兄都是农民,以种地为生活来源。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伪满洲国时期。受的是奴化教育,不知道有中国,认为自己就是满洲国人。奴化教育灌输的是,日本亲善、一德一心、日满协和,大东亚共荣圈,皇帝陛下万岁,等等。把"汉语"改叫"满洲语",在教科书上看不到中国字样,让你不知道有祖国,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和奴役。中国人成了亡国奴,任人宰割,没有自由。遭受  相似文献   

13.
14.
这是一部106位亲历者个人回忆的记录,是30多年岁月逝去后留下的洁光片羽和心灵印记。这些对毛泽东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小事"的叙述,为我们勾画的不仅是一个伟岸肃立的领袖形象,更是描绘了一幅毛泽东生动真切的"画像"。  相似文献   

15.
心底的回忆     
人的一生总有许多美好的往事,它伴随着我们的记忆,沉淀着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怀。它如同一个个五彩的音符,跳动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交织成漫长岁月中永远也抹不去的旋律;又如同一朵朵晶莹的浪花,飞旋在我们的生命之河里,幻化成暮然回首时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回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云南省图书馆几次有限时间阅读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场景依然那么生动,即便已经过去很久,但却留在我心里某个角落,久久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16.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父亲是个苦命人,1903年闰五月,父亲落生在北京安定门外一个穷旗人的家中.我家是满族镶黄旗人,祖姓毕鲁氏.满族人指名为姓,我爷爷叫凌保,是个门甲,父亲出世前一个月,爷爷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17.
印永清 《中国索引》2005,3(1):61-63
1月23日中午,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大图书馆黄秀文馆长告诉我,罗友松先生已于22日晚上10点去世,我心头猛地一震,一个恂恂儒厚的慈者浮现在我眼前,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如此温厚受人尊敬的长者就此走了,眼睛顿时一酸。罗友松先生是中国索引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华东师范大学图情系的副主任,也是我多年的朋友,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故人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8.
回忆国闻社     
上海国闻通信社创立于1921年9月.次年4月和11月在汉口、北京两地先后增设了分社.在这三个分机构中除汉社因环境不适于经营,不久便停歇外,京沪两社都存在了十年以上.在这一时期内,它对于当地报业起过一些推动作用,曾受到过相当的重视,在国内私营的新闻通信社中,它也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国闻社在开办初,实际并不是私人的企业组织,而是有政治的背景的.当时正值直系军阀在北方得势,掌握着政权;南方的对立党系同时正酝酿着新的反直系政治和军事上的斗争.上海为全国报纸的重心所在,也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中秋节前,我总要去看望一次恩师于冠西.去年9月中旬,我到浙医一院看望他,他在床前和我谈起了家常,其中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竟成了我跟他相识51年来,他对我的最后教诲.他说:"当一个记者不难,做个好记者却不容易,要坚持一辈子做一个好(人)记者就更加难了.徐永辉,你事业心很强,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经过党组织多年的教育,成为群众所熟悉的记者,凭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当我在床前聆听他这段教诲时,心中十分明白,恩师不仅是在鼓励我,而是要我更加珍惜党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要我坚持做一辈子好人,当好记者,心中要装有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0.
回忆的力量     
这些年,读到的传记和回忆录作品不少,也常常有人怂恿我写这样的东西.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回忆往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内容.读了不少回忆录,总不满意,也不知道为什么.前两天闲翻旧影碟,翻出意大利纪录片大师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好久没看了,又把它重温一遍,看到了熟悉而新鲜的画面.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受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邀请来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在有关方面的陪同和安排下,拍摄了北京、河南林县红旗渠、苏州、上海这些接待方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