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黑龙江省庆安县柳河水库边有一个小窝棚,里边住着两位老人。这个窝棚夏天漏雨、冬天进雪、春天风沙刺眼、秋天寒风凛冽,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可是两位老人却在这里住了六七年,到如今仍没有离去的迹象。记者经过了解,得知老汉叫牟中和,今年54岁,前几年是这一带赫赫有名的“开荒大户”,现在沦落到这步田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相似文献   

2.
张鹏 《记者摇篮》2006,(5):24-25
2000年元月,顶着一场罕见的大雪,我第一次来到辽宁电视台,面对这栋陌生大厦的时候,我唯一的念头是先进去暖和暖和。随着雪花在身后渐行渐远,七个年头悄然流逝,在我眼中,这栋大厦由繁复到简约,大厦里的人由陌生到熟识。光阴荏苒,这个季节桃花又开,《记者摇篮》的这个命题也突然让我刻在心里的些许印记渐渐清晰,藉着春风得以绽放。“记者要成长,必须打大仗、打硬仗”一位资深的记者同志对我讲这句话的时候,我还远没有像今天这样体会到其中朴实厚重的分量。2000年,恰逢辽宁国企三年改革脱困进入决战阶段,我来到国企报道组的时候“一穷二白”:大…  相似文献   

3.
钥匙     
赵锐 《出版参考》2004,(5):32-32
对于一位已经失去记忆的老人,年龄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夏天的一个傍晚,她唤住了我。她笑眯眯地向我招手,让人无法拒绝。蹲在她膝边,握住她的双手,我第一次与她说话。我说:“你好!”她似乎没有听见,只专注地盯着我的颈项,说:“钥匙。”  相似文献   

4.
3月2日,“两会”前夕,《工人日报》在“新闻周末”版以大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我呐喊,因为我相信”——八旬老人三百次上书中南海》(以下简称《呐喊》)。这篇通讯是“新闻周末”编辑室为迎接新世纪第一次“两会”精心策划、精心准备的重点稿件,通讯集中报道了湖南省长沙市一位退休老人陈荣杰忧国忧民、连续50年向党中央建言献策、致力于反腐倡廉、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5.
1980年5月初,我飞越碧波万顷的南太平洋,来到被称为“南方大陆”的澳大利亚。这是我在澳大利亚四年半记者生活的开始。习惯于北半球生活的人,第一次越过赤道,进入气候和生态环境都很不相同的另一个半球时,不免有新奇和兴奋之感。应当说,在赴澳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了解不多。但是,当飞机飞临澳大利亚上空时,我立刻被机翼下出现的这个在地球上“年纪”最大、景色独特的南方大陆吸引了:黄褐色的大地,从白浪滚滚的太平洋  相似文献   

6.
一简朴的客厅里,坐着一位老人。他身穿一件宽大的浅褐色开襟毛线衣,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从镜片中透出睿智、幽默,机敏、慈祥的目光。一根普普通通的拐杖,斜搁在他的双腿间,那是他的半条腿——他的右腿在不堪回首的往日,被造反“英雄”迫害致残。这是我第一次拜访他。但是,我“认识”他已有二十多年了。当我还是初中学生的时候,就曾读过他写的《包身工》。那是描述旧中国纱厂童工奴隶般  相似文献   

7.
我县有位农民通讯员,一次让我修改稿子。稿中说陈庄乡三道山村有老两口,在为独生儿办婚事前夕,儿子突然得病死去。老两口为此重病缠身,未过门的儿媳妇感到老人需要人照顾,就只身来到三道山当老两口的干女儿。她的精神感动了老人的一位年轻的远房侄子,两人在接触中产生了爱情。后来老人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我问他:“这事完全真实?”他坚定地说:“我对你哪能说  相似文献   

8.
跟往常大多数时候一样,每天总要去若干杂志的官网蹲点半小时。《开门!图书馆》让我想起第一次去法国国家图书馆“做学问”的场景,作为远离故乡的忠实读者,写下来以作一个遥远的脚注。  相似文献   

9.
记得第一次接触“印刷”.其广泛的应用让我感到异常惊讶.印刷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而近些年来.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印刷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数码正在加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让我注意并思考“生于八十年代”这一代人,是前不久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青年调查”。其中有两点,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  相似文献   

11.
“张总编,我又一次流着泪给您写信了。第一次流着泪写信是因为我无法生活下去了,而这次流泪,是因为我太激动了……” 这是我们近日在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孙楼村见到刘洪娟时,她让我们给《沧州日报》总编辑张法治同志捎来的信。而且,她特意请求我们要登在报纸上,以对张总编及所有关心她家的人表  相似文献   

12.
王欢 《记者摇篮》2006,(6):12-12
“如何让你遇到我,当我最美丽的时刻”,这是舒婷《致橡树》中的一句诗。而作为记者的我,将这句诗改为“如何让你记住我,当你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在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时穿上“黄色外衣”,明亮的颜色很容易让我“脱颖而出”。而我的第一个提问、第一个递上名片以及第一个伸出右手表示出的友好与谦虚,让采访对象第一眼记住了我。我努力做到的是:第一眼记住我,穿上记者行业中的“黄色领骑衫”!2006年3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让我永远铭记。这一天,我成功地独家专访了沈阳市反渎职侵权局首任局长蔡铁良。而赢得这个独家专访的机会,要归功于…  相似文献   

13.
林寅 《新闻天地》2008,(9):39-40
8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看望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何泽慧老人。这不是总理第一次来看望她,3年前,温家宝曾在中秋节来到这里登门看望何泽慧,临走时和老人约定每年来一次。一诺千金,继去年再次探望后,今年温家宝又一次登门看望老人。而出门的时候,总理忽然回转身来,用双手握住何泽慧的手笑着说:“我一年来看您一次。希望您明年比今年更好。”  相似文献   

14.
柴华 《军事记者》2010,(5):52-53
当体育记者已有7年,但采访温哥华冬奥会,对我来说仍有很多“第一次”的采访经历,比如第一次出国采访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第一次独立采访奥运会等等。然而19天的冬奥会采访结束后,让我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多的,却是自己作为一名文字记者第一次“兼职”体育摄影的尝试。随着报纸迈人“读图时代”。占报纸记者较大比例的文字记者在采写稿件的同时盒起相机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大环境下,  相似文献   

15.
跌倒爬起来     
“跌倒后不躬身是美丽,站起后方有做为。”这句小格言既是我日记扉页上永不褪色的记忆,更是我生活中铭记的箴言。她时刻扫描着我斑驳的足迹,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生活从此有了色彩。记得从戎第一年的我,骨子里天生有种“不服输”的倔强性格。新兵伊始,一次搞即兴“演讲”“饭堂小广播”时;没想到自编、自导的演讲竟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伴着营连主官的认可、团首长的赞扬,不免有些“飘飘然”。时光飞逝,一年的新兵生活可谓疲惫不堪,一次次的失意和逆境也便接踵而止。然而,在领导和战友的帮助下,我逐渐丢弃了人固有的怯懦…  相似文献   

16.
不动笔墨不看稿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有一回,学生们向他求教看书的经验,他回答了七个字:“不动笔墨不看书”。举一反三,我想到,看书与看稿,似有许多相近处。借用徐老看书的七字诀,编辑看稿,能否将“书”字更为“稿”字? 如果说,“不动笔墨不看稿”是被编辑生活的实践证明了的一  相似文献   

17.
连做梦也不曾想到,我这个女编辑,竟然在不惑之年当了一次“小倒爷”,而且是“国际倒爷”。今年7月下旬,我有幸随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部分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代表赴俄考察团,到俄罗斯远东城市赤塔考察采访。到那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去易货贸易市场,搞物物交换。我长期从事党报理论宣传工作,在别人眼里理论编辑古板、正统。其实不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断地宣传商品经济、市场观念,本人的商品意识日益增强。但是,拿着商品“下海”到市场上叫买,特别是在异国他乡交易市场当“国际倒爷”是我生平第一次,成了我编辑生活中思想解放的特殊难忘经历。出国前,团长让每个成员在国内采购一些商品,去和“洋人”交换。对这件事我既感到新鲜,又觉得有趣。当时我还自恃清高,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千万别让“洋人”把我当成了生意人,因此,在同行者的催促下,我才买了五件“阿迪达  相似文献   

18.
谢晋导演去世后,宋祖德在自己的博客上向谢导演“泼脏水”,继而又声称谢和某位女演员有过私生子。宋的口舌让谢晋夫人十分愤怒,老人斥宋为“无耻小人”和“烂龙”。我很理解老人的心情,只是我不理解,面对诽谤,为什么不把对象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9.
一转眼,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逝去整整40年了。作为曾经亲历了那场十年浩劫的人,那记忆是铭心刻骨的。时光的长河并没有磨灭记忆,反而如大浪淘沙一般,让那记忆愈加清晰了。只要一忆起“文革”,我的面前就会出现一个老人的身影,一个拖着孱弱病躯、满头长发、瘦骨嶙峋的老人;一个蜗居在老旧民居土屋里的、一脸沧桑的老人;一个作为那个时代中国画坛杰出代表而存在的老人。在1967年、1968年,那极不平常的年月,我与这位老人,天天厮守做伴,夜夜对灯神侃,忘却了人世的荣辱兴衰,忘却了身上的伤痛和内心的恐惧。那时我与石鲁真如鲁迅…  相似文献   

20.
去年第一次遇到她是在网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动不动就说“给你一刀”。在被砍了几十刀后,我们成为了朋友,我知道她工作生活在广州。 去年四月,老板派我到广州出差,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因为我终于可以与她见面了。她的美丽让我震惊,不是我拙劣的文字所能够形容,她似乎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上前两步,对我露齿一笑。在花园宾馆的咖啡厅里,我才得知她是个护士。 也许是天意,在知道她是护士后的第二天,我因为执意要吃涮羊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