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母亲     
人们常说:第一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蠢才。不错,如果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么就是再美妙的比喻也会失去光彩。但是,生活中有一个比喻,即使你用它一千次,一万次,也同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那就是把祖国比作母亲。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作母亲呢?也许有人会说:“因为祖国用她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祖国比作奶妈呢?还有人说:“祖国用她的山川怀抱抱大了我们。”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祖国比作保姆呢?不管“保姆”、“奶妈”,或者其它任…  相似文献   

2.
很无米之炊”,即使挖空心思写出来的习作,也是内容空洞,缺少灵性,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在教学中我们作了这样的尝试:1.营造习作情境,走“作文生活化之路”。生活中处处有作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们曾设计了这样一次作文课  相似文献   

3.
<正>“你知道吗?在遥远的雪国,就是那种一年四季覆盖着白雪的地方……”“可是,那种地方是没有的,即使是北极和南极,也有短暂的夏天,还会开出小小的野花来呢。”“哎哎,我还没说完,请不要打断我嘛。对,就是那种冬天一年到头过不完、夏天跑得比野兔还快的地方,有很多很多狐狸孤独地生活在那里……”“很多很多,怎么还能说是‘孤独’呢?”  相似文献   

4.
作文的“真实”到底有何具体要求呢?如何把握作文“实”与“虚”的尺度呢?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文的“实”,并非完全要求照搬生活、罗列生活现象或简单地模拟生活。作文的内容必然要求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但它毕竟是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艺术表现,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完全全地反映生活的真实。作文的真实,应该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处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同学能找到素材,写出很好的文章,而有的同学即使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他们还是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国大诗人陆游也  相似文献   

6.
一、对“庖丁解牛”场面的艺术化描写是否失实? 现代中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缺乏,更由于阅历所限,即使家居农村的中学生也难于相信文中的描写是“实有其事”:那么残忍肮脏的解剖场面在庄子笔下怎么就会具备优美的艺术性,并且弃满着舞蹈的节奏感呢?这仅仅是作家的艺术夸张,还是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借助  相似文献   

7.
一、对“庖丁解牛”场面的艺术化描写是否失实? 现代中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缺乏,更由于阅历所限,即使家居农村的中学生也难于相信文中的描写是“实有其事”:那么残忍肮脏的解剖场面在庄子笔下怎么就会具备优美的艺术性,并且弃满着舞蹈的节奏感呢?这仅仅是作家的艺术夸张,还是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借助  相似文献   

8.
正如浙江省优质课(作文课)评比结束时评委点评的那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再孤立地关注写作的技巧方法,而更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情实感;即使是技法的教学也与“人”的存在结合了起来,不再为工具而工具。忧的是不知一节作文课到底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多少收益?不知经过作文教学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他们的原有水平相比又发展了多少?一、“无米下炊”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生活”吗?“无米下炊”是许多学生作文的通病,有人归因于学生“没有生活”。学生真的没有生活吗?我们的学生其实并没有脱离生活,“他们…  相似文献   

9.
我爱我家     
<正>有一个成语,叫做叶落归根。我们每个人都好似一片又一片的叶子,在繁茂的树林里,过着或甜蜜或平淡的生活。那么,根又是什么呢?根就是家,就是我们生长的那方土地。我们即使再攀得高枝,即使再随风飞舞,即使再水润晶莹,也离不开根的滋养。那么,你爱你的家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你爱你的家,我爱我的家,他爱他的家。可家究竟是什么呢?家不是一座空洞的房子,也不是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得好:“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我总是在怀疑这是不是在说我们那位班主任大人——黄老师呢?唉,我们的那位“老班”呀,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会儿“电闪雷鸣”,一会儿又“晴空万里”,即使“万里无云”,她也来点“牛毛小雨”。反正你说不准,也猜不着。  相似文献   

11.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谙熟“一桶水”的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对“一桶水”进行思考。一是我们有没有“一桶水”?经年累月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能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增长率一样是惊人的;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又如何?是活水还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满学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无济于事;五是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种父母——差不多是我最痛恨的——老在问,我的小孩学什么才有用?读这本书“有用”吗?天底下哪有什么书是一定“有用”的呢?即使是教人养狗或做菜的书,够实用了,假如不真拿来应用,也是“没有用”的;至于许多“没有用”的书,其实倒有大用。  相似文献   

13.
水管探秘     
科学无处不在,即使是家里毫不起眼的水管也蕴含着科学原理。你是否观察过家里水槽下的水管?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水管的形状是横着看的“S”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做成直的不行吗?按“S”形做还浪费材料呢!  相似文献   

14.
外貌丑陋的人,无论怎样善于巧扮精饰,也决不会成为美人;相反漂亮俊美的人,即使身着烂衣,反更引人注目。文章也如此。一篇文章,材料新颖、典型,即使文笔差些,也仍有一定的说服力;反之,材料陈旧平淡,无论怎样调用艺术手段,也决成不了上品。可见材料起着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作者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统称之为材料。什么才是典型材料呢?就是具有代表性或概括性、最能够深刻地表达人或事物本质的材料。比如“领导干部子弟犯法与民同罪”,就揭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高  相似文献   

15.
如果没有食物,我们一定无法生存;如果没有居家,我们不能好好地生活;如果没有购物,我们难以体会乐趣,如果没有数码装备,我们的生活,总是少了一点激情……看看明星们的这些“另一半”,你,是不是也很需要和向往呢?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地球精灵在森林里遇到了野人,邦妮也被野人抓去了,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野人呢?他们生活在哪里?所谓的“野人”究竟是什么动物呢?难道它和人类有什么渊源吗?直立行走却又遍体生毛,也许这神秘的“野人”和人类的原始祖先有什么亲缘关系?或者,所谓的“野人”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传说?  相似文献   

17.
再如教学“热爱”,可抓住这个“关健词”结合句子连续提问:“谁热爱谁?”(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和‘爱’有什么不同?‘我们热爱共产党’和‘我们爱共产党’有什么不一样?”(“热爱”是非常的爱,“爱”是平常的爱;“我们热爱共产党”是说我们非常爱共产党)“我们为什么非常爱共产党呢?”(共产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我们在党的怀抱里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8.
拥挤的教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起我们的教室,那只能用一个字——“挤”——来形容。如果有人问:究竟是怎么个“挤”法呢?那么就请听我慢慢道来。我们本来就不算宽敞的教室, 竟然容纳下75名同学,外加75张课桌、75把椅子,真是“神奇”!只见我们桌挨桌,凳连凳,肩并肩。只能用一个词——“团结”——来形容。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不  相似文献   

19.
<正>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一直自称“龙的传人”。然而,现在的科学研究却没有发现龙这一动物存在过的痕迹。那么,龙是如何从想象照进现实,成为我国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熟知的形象的呢?它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龙年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龙用哪些“十八般武艺”征服了我们的祖先。  相似文献   

20.
仲晓青 《幼儿教育》2002,(11):14-14
研究“管子”?这能行吗?与幼儿生活经验接近吗?有研究的价值吗?不如问问孩子们!“为什么我用吸管牛奶就被吸上来了呢?”“隧道也是管子吗?”“人体里面也有管子。”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的眼睛就像放大镜,在他们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新鲜有趣的;他们的眼睛又像显微镜,能发现事物的细节,并把它们作为研究的话题。下面请听听我们的小故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