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老子》研究,成为显学。《老子》的流传版本是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随着西汉《帛书老子》和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的成书有了形成期、成型期、定型期和流传期版本的划分。《庄子》把“怀道之士”描绘成为“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隐君子”。“稷下黄老学派”,把老子之学说成是“君人南面之本”。东汉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老子》成为道教经典。古代研究和注释《老子》,多从哲学、政治权谋和养生方面立论。新中国,学术界肯定《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一致认为:《老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气功界说《老子》其实是部气功秘籍,是个巨大的隐喻系统,他们是在破译其“两面语”。国外学者把《老子》视为智慧宝典。  相似文献   

2.
汉唐期间是《老子》学说得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重要时期。汉人继承了韩非有关《老子》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的观点,在经学地位尚未巩固的西汉时代尤其是昭、宣之前,表现为对《老子》"南面之术"政治权谋的推崇;元、成之后,随着经学的昌明,儒学真正取得了"一尊"的地位,《老子》逐渐退居为强调"养性之福"的修身之术;魏晋时期,经学没落,玄学随之盛行,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家对《老子》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辨,极大地深化了《老子》的思想内涵,通过援老入经,《老子》终于得以跻身于"正统"思想的行列;李唐皇帝为加强皇家权威的需要,尊崇老子,隆盛道教,《老子》逐步被"经术"化,置于诸经之首,成为科举必考之"大经",使《老子》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政治与社会影响上均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老子》书表达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是否是一个体系?这个问题早被司马迁予以正确的解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所贯遵,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老子思想就是由贵道、虚无和无为这三个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是:老子的思想体系是否哲学体系。先说哲学体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哲学不能没有体系。黑格尔说:“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的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小逻辑》第2版第56页)黑格尔认为:哲学体…  相似文献   

4.
一、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思想资料,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可以从他对《老子》和《庄子》的评论及其运用中看得出来。对于《老子》,柳宗元有一段很重要的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说:“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焉?然皆有以佐世。”(《柳宗元集》662页)认为老子的思想只是孔子学说某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二者并没有根本的矛盾;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5.
安徽大学哲学系的孙以楷教授长期笃志于道家哲学研究,已经出版的《庄子通论》、《老子通论》、《老子外传》、《道德经注释三种》、《道家文化寻根》(合著)等著作早已为人所知,表明了他在道家思想研究领域的诸多成就和贡献。这次他又向学术界推出了六卷本的《道家与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并流行一种“汉语人研究派”。这种新的语言学流派深受西方人语言理论的影响,力求探索汉语的化特征,他们提出了建立中国化语言学的学术主张。随后,出现了较多探讨化与汉语相互关系的学术专与论,如《方言与中国化》、《中国化语言学》、《化语言学》、《语言化研究的四个层面》、《汉语与中国传统化》、《有关汉字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等,“女”族字、词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老子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就其思想渊源而言,拟从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社会动乱;出生地陈楚地区特有的文化背景;曾任史官,对其思想形成直接的影响以及老子对古书:《尚书》《周易》的继承与发展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试图揭开老子思想渊源这道神秘的面纱,亦是对前人观点的进一步梳理。  相似文献   

9.
郭店竹简《老子》的形式和内容与今日所见帛书本及通行本有很大不同,它既非原始的、完整的传本,亦非选本或摘抄本,而是一种较早的经过系统化和逻辑化加工整理而成的传本。它的出土,一方面为我们探讨《老子》形成的早期阶段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另一方面又能促使我们结合流传的多种版本,分析和把握《老子》传本的演变,推动和深化老子思想和道家学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产生于两千七百多年以前,西周社会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老子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一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自《老子》产生后,其流传过程中就变成了被以后的历朝历代的意识形态和学人们肆意篡改和歪曲的对象。还《老子》思想以本来面目,发掘和重新认识这一久远的宝藏,是当今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对老子思想的微言大义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相似文献   

12.
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的竹简《老子》,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它是校勘其他传本的重要资料,如帛书本及今传本“绝仁弃义”,简本作“绝伪弃虑”,说明简本《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这些差异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老子思想与儒道思想的关系。因此对简本《老子》进行整理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由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詹石窗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的最终成果《中国宗教思想通论》,于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63万字,入选《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作为我国学术界综论中国宗教思想的第一部系统学术专著,该书打破以往按照教派历史分别论述的模式,以主题为纽结,对中国宗教思想的发端、形成与发展进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苏辙与李贽《老子解》两部著作的对比研究,提出苏辙的《老子解》的特征在于主张孔子与老子没有根本的对立,强调儒教与佛教尤其是南宗禅的一致,其放异彩之处正是在于无心与解脱精神,所以,可以说苏辙的《老子解》往往成为无心无欲的修养论,而李贽的《老子解》则更多体现了他的政治论,那就是反对为政者以自己为中心的独断专制,由此可以说苏辙把老子看成处世课本,李贽则把老子看成不干涉主义和放任主义的治世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 王安石、王雯、吕惠卿等人都注解过老子,他们解老的共同特点是授儒入老,将儒学与老子之道论结合在一起。此种结合不仅反映了王安石学派力图授引老子思想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而且充分反映了宋代以后儒道合流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化精神的研究,长期以来研究多注目于圣贤之道,这是不够的,因为还有许多精神化活动没有纳入中国化研究的范围,如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而从民间信仰中,我们可看到俗众精神与儒士大夫的观念的不同,他们敬鬼神,得祭祀,索取实际回报等。只有将他们的思想也概括在中国化精神研究之内才能算是比较完全的化精神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化研究是范澜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讲,它是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心雕龙》研究、40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朝化研究、五六十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北朝化研究等三个阶段构成,范澜就南北朝化的历史地位问题提出了完整而科学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范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对先秦历史作了科学的分析,在殷周社会性质、民族关系的融和与发展、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体现了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意识。随着考古事业的发达,出土物材料的增多,范澜的某些结论不免有偏颇之处,如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道家形成的时代等问题,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老子其人、《老子》其书,中国哲学史界展开过长期争论。争论的问题诸如其人、其书的时代:老子代表了哪个阶级;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等等。争论的结果,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但论者均承认老子及《老子》一书对后世哲学家的巨大影响,并从不同角度给以极高的评价。侯外庐、赵纪彬等说:“战国以来,韩非、司马迁和王充是从《老子》书中‘自然主义’,即从其天地‘万物’和道德的‘德’这一形而下的方面吸取了唯物主义因素,来佐证他们的学说;汉代‘黄老之学’是从《老子》书中道德主义,即从其伦理道德方面,吸取了无为而治的因素,来佐证他们的学说;唐、宋以来的道学如程、朱是从《老子》书中吸取了唯心主义因素,来佐证他们‘理’的学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如王船山又是从《老子》书中批判地吸取了自然主义。佐证他们的自然生化论。”老子的思想为各家所借用。任继愈说:“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抨击剥削制度不合理并有较为系统的言论的第一个思想家。……老子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成为唯一可以与孔子学派相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由于老子有反剥削、平均主义思想,曾为早期道教所借用,成为农民革命的思想武器,与农民运  相似文献   

20.
当前《诗经》研究呈现出一种无序性。为此,首先应对《诗经》内外化研究在概念上予以确立;从内容上予以划分。其次对《诗经》内外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把握。再次对《诗经》内外化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为未来《诗经》的研究和发展确立方向,形成体系,表现出《诗经》研究自己独有的风貌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