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行为或称道德行动,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人们面临的行动方案有多种,主体可按照自己的道德信仰选择,做出符合一定阶级或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所以道德行为具有选择性。那么,主体怎样选择道德行为呢?道德行为的选择受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制约,本文就影响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因素进行一些分析。归纳起来,影啊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首先,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选择的基础。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内化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构成。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准则、规范和行为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品德中的基础性结构,离开道德认识,品德的其他问题无从谈起;道德情感是指人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时产生的态度体验,他可以对道德行为产生激励和助长作用,也可以使道德行为受到阻抑或妨碍;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任务,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过程。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意志过程或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一个人的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他们四者的关系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就会失去方向;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就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态度,道德行为就会缺乏动力;失去道德意志,就无法调节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知与行也难以取得一致;离开恰当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也就无从表现: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道德意识的产生与用来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时期开始,在教育影响下逐步实现的。而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往往会出现不稳定、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调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的道德训练与培养何正华人的思想品德主要由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两部分构成。应该说,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其是青少年成长发育阶段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在中小学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例如:在学生考试过程中,有的学习比较...  相似文献   

5.
感恩教育是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完善自身生命和道德人格的需要,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需要。通识教育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价值传承和良知哺育,既关注道德教育的理性层面,也关注道德教育的情感层面,既关心道德行为的理性分析,也关注道德行为的习惯化,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6.
任培江 《高教研究》2009,25(4):14-18
立足于“重庆市女性特质和素质”调查课题组资料并从中选取女大学生(本研究含大专生)的相关数据对道德素质从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对重庆市女大学生与重庆女性群体进行了差异性比较,结果表明:(1)重庆市女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整体较高,在对“自由”的理解和环保意识方面优于整个重庆女性群体,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2)重庆市女大学生道德意识水平高,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现实评价基本相对,应然与已然存在差距,但是对于极端的人际关系(如敌对)的选择则出现一致性。(3)重庆市女大学生中多数人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少部分人在外力监督下才会自觉遵守,对自我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是国家社会未来主要建设者之一,但他们中的部分人道德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在他们步入社会前最后的求学阶段,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构建高职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唤起并强化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高职学生的道德需要等手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道德意识水平,使其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一、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一经形成,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行为习惯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80-8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德行为的滑坡现象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对道德建设也更加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来说就是一种德。道德建设的成功与否要看人们在具体实践中行为选择,而道德行为的选择的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即道德意识。因此,道德意识的培养对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品德、智力、个性和能力.这一时期,影响孩子道德发展的主要是父母.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孩子会初步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个人在幼儿时期的道德虽然是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但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对其一生的影响却至关重要.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那么,他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获得顺利发展就更不容易了.-个人在幼儿时期的教育,父母的道德修养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儿童道德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礼仪道德是由意识、行为和习惯所形成的系统。礼仪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道德的认识及情感、信念,礼仪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礼仪道德的行为,礼仪道德习惯是指在礼仪道德意识和礼仪道德行为成为共同意识和个体行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秩序。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礼仪道德的有机结构。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对立统一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在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文仅从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两个最初时期,认识一下道德教育的作用。一、道德教育对婴幼儿最初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建立的作用儿童在1周岁以前,还没有道德判断,也不会有意识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直到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当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共同摆弄玩具,游戏…  相似文献   

13.
道德发生机制是一个从抽象道德概念表征,到具体道德行为发生,再上升到抽象道德意识构建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都离不开身体的参与。纵向来看,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当代具身认知突破传统离身认知的局限,从身心二元走向身心一体,强调身体参与道德发生机制的重要作用。横向来看,道德发生机制是在具身认知范式下,以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研究,强调身体经验是道德概念表征的基础,肢体语言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是道德意识构建的基本条件。文章以具身认知视角探析道德发生机制的动态构建过程,旨在论证身体对道德发生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人的行为就其发生的过程而言,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就其所包含的内容来讲,大致分为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法律行为、管理行为和日常行为等等。在这些行为中,有的属于道德行为,有的属于非道德行为。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德行为,技工学校通用教材《职业道德》第四单元第二节中有这样的解释:“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能进行善恶好坏  相似文献   

15.
<正>道德教育是改造人,塑造人的一项系统工程。一般地说,一切社会的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都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该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习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使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不同程度地造成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统一.  相似文献   

17.
张恬 《教育导刊》2011,(12):72-72
幼儿身上常常出现类似案例中的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往往嘴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为上却大相径庭。反映出幼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一般而言,幼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道德认知内化后会指导幼儿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知的体现,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8.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道德行为;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不道德行为。国家教委颁布过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内容。颁布这个  相似文献   

19.
道德于人,是教与示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之教意在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自觉,进而外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道德之示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现象性表征,既可体现为教育者自觉的道德示范,亦可体现为生活本身的自发性道德展示。  相似文献   

20.
滕宇 《天津教育》2009,(3):26-27
利他性历来是道德行为的恒定特征之一,而与之相关联的自利性却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评判的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其在思想和教育领域引发争论的焦点不在于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而是对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的思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内驱力和价值观参与下进行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利他和自利相统一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完全可以在社会德育的整合作用下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