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法学界一般把“V起来”中的“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类,这种分类不尽科学,因为“位移”和“结果”并不是两个并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而表示体貌义的“起来”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已经虚化,所以三者很难鼎立.从共时平面看,“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呈现出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从而分化为“起来趋动”和“V起来助”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熟语本身的文化特质中就显示出它表层义和深层义的特性,运用语言认知学中的隐喻和转喻方法对熟语语义双层性的文化特质进行研究,即在不同的举例分析中,阐述熟语表层义和深层义的不同义在一个认知域的概念含义如何在另一认知域投射其另外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论连动句式"V起来+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动句式“V起来+VP”根据其前后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种,即分别是承接关系、目的关系、方式关系、条件关系、解释或说明关系;在形式上根据句武主语是否可以后移到“V起来”和“VP”之间,把“V起来+VP”分成两类,即典型的连动句式和虚化的连动句式.  相似文献   

4.
马琦敏 《文教资料》2012,(27):156-158
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用法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X+起来"为研究对象,X表示动词或者形容词,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研究语料,用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三种认知模式来解释"X+起来"表示方向、开始、完成、评估意义的语义扩展理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比中英日"网"一词词义的演变,发现他们演变的过程大体相同,但也存在不同。我们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他们共同的演变机制,但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不同,视点不同,所以他们演变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V不V"和"V没V"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能够进入这两种格式的动词性短语有一定的限制,"V"为双音节成分的时候还常常有变式。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对汉语教学以及日常言语交际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V起来”在汉语表达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用法,在越南语中也属常见。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和语料分析,从两种语言的语义、句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相同点和相异点,从而让汉语学习者对“V起来”的使用方式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引起偏误。  相似文献   

8.
说“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2117个动词义项后搭配“起来”的情况的考察,从句法结构、语义方面分析“起来”的用法,认为“起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1.动作行为动词、2、趋向动词、3.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吹”在当代汉语中出现新用法,衍生出名词义,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值得探讨。结合认知隐喻和转喻理论能有效解释“吹”的词义衍生和句法表现情况。对“吹”的认知语义分析表明“吹”由动词义向名词义的衍生及功能转化是认知体验与类推作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等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春”的本义是“春季”、“春天”,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春”的语义发生了转移,衍生出了许多其它含义,语义转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其内在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在起作用。作为基本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构建的主要手段,“春”的语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数词“1”作为数量系统的发端,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认知语义是对比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几部常用的英汉词典中摘取语料,梳理数词“one”和“一”认知语义发展的脉络,可以发现,“one”和“一”的数概念经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不断被扩充,语义范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认知语义。其认知语义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各自的语法特征有很强的个性,并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李巍 《语文知识》2008,(3):94-96
“吃饭”由“用餐”义引申出“维持生计”、“生活”义。这其间有着复杂的认知过程。文章尝试着从意象图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变异性“V成”结构的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性“V成”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所叙述的甲和乙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结构。其语义情况很复杂 ,本文主要介绍了五种变异情况 :V的语义变异 ;甲的语义变异 ;乙的语义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异常 ,语义发生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正常 ,语义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4.
“V起”与“V起来”在语义上相似,但句法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语体选择上也存在着殊异。从韵律学的角度来看,“V}起”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并且有词汇化即成为复合词的趋向,而“V。起”则是不合法或是不常用的结构。无论是“V起来”还是“V。起来”,它们都只能是短语,没有成词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正是这70年成长历程的生动写照。从这一视角来分析新中国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既方便我们认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更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新中国70年顺利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同时,通过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还可进一步凸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正是这70年成长历程的生动写照。从这一视角来分析新中国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既方便我们认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更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新中国70年顺利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同时,通过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还可进一步凸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时角度探讨汉语"奶"字各种意义派生的过程,并从认知角度分析其语义演变的机制。"奶"字各种意义之间是有语义联系的,这与意象图式所激活的转喻、隐喻、事件域认知模型、概念整合共同构成的认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看、想、说、听"可以构成"V来"与"V起来"两个结构体,学界对这两个结构体可以作为插入语的观点基本达成共识,一些工具书中对"V来"与"V起来"的解释相差无几,甚至存在互释的情况。本文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来探索"V来"与"V起来"结构的异同:一、历时平面中"V来"与"V起来"形成的先后及推衍关系;二、共时平面中两个结构式在具体语言使用中表达功用上的差异及原因理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一 +V”的语义问题 (这里的“Verb”也包括部分“adjective”)。数词“一”直接出现在动词之前 ,是常见的。“一 +V”的出现 ,须有一定的语境 ,并且不同语境下的“一 +V”,产生不同的作用。(一 )先行句语境里的“一 +V”这里讨论“一 +V”的语义问题 ,涉及的是复句。首先看先行句里的“一 +V”:(1 )我们·一 ·到 ,那歌声便戛然而止。(《散文》1 980年第 3期 5页 )(2 )春灌 ·一 ·过 ,活就轻松了。 (《人民文学》1 995年第 9期 90页 )(3)这么 ·一 ·来 ,我与他们共同语言就少了许多。(《读者》1 997年第 3期 2页 )(4)四下 ·…  相似文献   

20.
赵雪莲 《时代教育》2009,(11):63-64
量词“片”的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旨从认知角度揭开量词“片”在与名词正常搭配和异常搭配时所用到的认知理据问题.进而对认知语言学及量词“片”的用法加深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