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把”字句,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了“提宾说”,认为“把”字将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王力先生则从“把”字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提出了“处置式”。“把”字在上古汉语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动词,《说文解字》:“把,握也。”大约在唐代虚化为介词,但仍保留动词用法。《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中称为“次动词”,《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中称为“前及物动词”,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把”字在“把”字句中不是谓语的主要成分,而成为一种“提宾”成分,另外有动词作为谓语的主要成分。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相似文献   

2.
论《金瓶梅词话》的“把”(将)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中,“把”字作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我们这里讨论的介词“把”,包括“将”字。《词话》中介词“把”(将)所表示的主要语法意义是处置与工具。无论从其分布看,还是从其句子结构看,《词话》均典型地反映出近代汉语“把”(将)字句的特点。 一、表工具 《词话》中“把”(将)字常介入动  相似文献   

3.
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分析汉语“把”字句.通过与英语中轻动词的比较及对“把”字句产生的历史演变的分析,“把”字具有轻动词的特点.这种处理使汉语中的使成式、处置式(即“把”字句)、被动式及动词复制句等被广泛认为是具有汉语特点的句法现象.通过分析近代汉语中“把”字句的生成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推导出在VP嵌套下该句型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4.
论“把”字句“处置式”的几种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在汉语使用中是常见的一种动词谓语句,也是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着颇多难点的一种句式。究竟什么是“把”字句呢?黄伯荣与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二版)是这样下定义的:“‘把’字句又叫处置式……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主动句。” 如果我们将“把”字句与一般动宾句比较,就会发现,“把”字句有强调作用,强调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施加影响和客体受到动作的影响之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把”字句多选用具有强施动性和强影响性的动词来对介词介引成分加以“处置”。那么只有  相似文献   

5.
在语法史的研究上一般认为,汉语处置式的产生是在唐代。本文通过大量语言材料,论证了早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产生了完备的处置式,它以介词“以”作为标志。这种处置式和后来的“把字句”在主要的语义特征和语法特点上是一致的,这些特点包括:提前宾语的功能;动词的处置语义;“以”字宾语的有定性等等。本文还同时讨论了上古处置式从主要动词上分出的不同类型、它们所具有的专门的语义和语法特点、最后探讨了这种处置式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把”字句,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了“提宾说”,认为“把”字将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王力先生则从“把”字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提出了“处置式”。  相似文献   

7.
《歧路灯》“把”字句可分为工具式、处所式、处置式、否定式等几类;融合式“把”字句、“把”共管多个宾语及“把”后谓语动词的消失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歧路灯》里用于表处置的“把”字句占绝对优势,而且多用于口语中,“将”字句已经或即将从当时口语中退出。  相似文献   

8.
关于现代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划分问题,语法学界历来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认为:因为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的词,故把形容词包括在动词一类之中。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把它作为一种半独立的小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不但“只有一件事为难:一般所说形容词,其中有的只能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即非谓  相似文献   

9.
程慕宏 《学语文》2002,(1):22-22
先看句子:“写作,实际就是检阅你的军队,把那些无用的、在战场上不活跃的分子,当场抹去他的名字,叫能行的来代替吧。”这是孙犁先生《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中的句子,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此句疑有不妥,今略作分析,以为同行备课一助。 原句是一个“把字句”。“把”字句的句法特征是,“把字句中的动词不能再带有受事宾语,但是可以带其他性质的宾语”(倪宝元、张宗正《实用汉语语法》,第154页)。原句中“抹去”带有受事宾语“他的名字”,因此不符合“把”字句的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汉语史来看,近代汉语时期是处置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唐五代以来在“把/将+NP+来”动宾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将+NP+来+VP”结构是近代汉语中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它也是现代汉语处置式又一重要来源。其发展演变的途径是:“把,将+NP+来+VP”形成之初是一个连动结构,“来”作为动词“把,将”的补语,为趋向动词,后随着VP语义复杂化以及“把/将”所带宾语的泛化,“来”字逐渐虚化为一个无实义的语助词而脱落,“把,将”表“持拿”“牵引”的动词意义也逐渐弱化,最终语法化为处置式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的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语法研究不再是单纯的模式推演,它应该融入更多更新的角度,本文就汉语中的“把”字句为特例,试图通过对“把”字句的结构回位及把字动词语义界定来凸现“把”字句的言语信息。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的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语法研究不再是单纯的模式推演,它应该融入更多更新的角度,本就汉语中的“把”字句为特例,试图通过对“把”字句的结构回位及把字动词语义界定来凸现“把”字句的言语信息。  相似文献   

13.
“把”字句在近代汉语中已是一种使用非常普遍的句型,使用频率高,结构形式复杂。《水浒全传》中“把”字句共有1500余个,可概括为10余种句式,其绝大多数介词宾语都是有定的,有定或无定是其句法位置赋予的,动词语义上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处置”:客观处置和主观处置,其否定词“不”前置的限制非常严,它在近代汉语中的普遍性和常用性,与其语义角色的复杂、丰富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把”字句(就是用“把”字将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运用“把”字句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如果这些条件搞不清楚,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1、“把”字和没有“处置”性的动词连用。在“把”字句中,动词要有“处置”性,所谓处置性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介引的对象施加影响,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没有处置意义的动词不能用“把”字句来表述。如:①有的说,要提高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不把这一点重视好,就难以开展这项活动。(1997年全国试卷第31题)  相似文献   

16.
分析把字句的语法等级和生成机制。从跨方言角度看,汉语把字句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语法等级以及相关的类型推移态势;其复指宾语是后起的句法成分;处置义与其他语义相混合是把字句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字句表示“显性处置”义,它的生成机制是语言的像似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朱乐亚 《海外英语》2022,(19):84-86
该文从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MMCCG)的角度来分析汉语“把”字句。该文认为“把”字句都是原生成的,MMCCG是单层结构语法,它确保汉语“把”字句的原生成性,而其本身并不涉及移位、删除等句法操作。文章进而从三个方面对文章观点进行说明:第一,从所有格提升、移位假设、空算子移位三个角度综述前人研究成果,从而指出汉语“把”字句是基础生成的,“把”是把字句的指示词;第二,在MMCCG框架内,从句法上验证了“把”字句的原位生成性;第三,借助广义斯科伦项理论,从语义上构筑了主要动词的直接宾语和主句主语的各种不同关系,比如:领属关系和同指关系。此外,MMCCG是彻底的词汇化理论,各种“把”字句可处理为同一语义而采用了不同的句法表达式。  相似文献   

18.
在五十年代,由张志公先生主编的初级中学《汉语》课本语法部分把能愿动词和后边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组合叫做合成谓语;到了八十年代,由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试用本)语法部分又把合成谓语改称做能愿词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语法术语的改变;其实,反映了张志公先对这种组合的看法大大地改变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发表了陈初生同志的《早期处置式略论》一文(以下简称陈文),该文列举了若干金文和古代典籍中的例句,对处置式的早期形式进行探讨,认为“‘以’字句是处置式的更早期形式”,而“西周时期的‘以’字句是处置式的更早期形式”,而“西周时期的‘以’字句实为汉语处置式的滥觞。”陈文的这一论点,把处置式这一特殊而重要的语法形式产生的时间提早了一千多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仅就以下三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并与陈初生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上一篇谈了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和兼语句,这里谈谈是字句、存现句和紧缩句。一、是字句是字句在形式逻辑中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因此通常又称之为判断句。是字句是动词谓语句的一种,它的谓语是由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的宾语组成动词短语充当的(《暂拟系统》称为“判断合成谓语”,新的教学语法系统不采用这个说法)。“是”表示肯定判断,它的前头加上否定副词“不”组成“不是”,表示否定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