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梳理文学写作教学价值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后,发现承载“我与生活”的“生活叙事”是解决当前文学写作及教学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尝试让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一个“表达我表达生活”的完整写作单元深度整合阅读与写作,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经过两个周期的实践,得出结论:“表达我表达生活”正是文学写作的起点,独特的“我”写出了“我的生活”才有可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他人”及“他人生活”。最后站在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维度拓展思考“表达我表达生活”文学写作单元的价值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3,(21):159-160
“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日前将在广州图书馆举行,这也是“我的文学行当”全国巡展的第二站。展览总策划李辉说,之所以命名为“文学行当”,是因为黄永玉先生“他是画家,同时也是创作丰富的诗人、作家,只是他的美术影响盖过了文学。黄永玉一生的创作,是‘文学与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我要说的只是文学课堂,只是自己在文学课堂里的一得之见。与其他任何课一样,文学课要深刻。不深刻,学生来听你干吗?文学课也要生动。不生动,你让学生如何听下去?这是老生常谈,无需多说。我想说的是,如何通过“生动”走向“深刻”,或者说,如何通过“生动”来完成你的“深刻”?  相似文献   

4.
文学魅力     
“文学是灿烂的曙光,驱散我心里的黑暗。”“文学是柔柔的轻风,抚平我心中的创伤。”“文学是一艘满载美好梦想的小船,引我驶向美好的明天。”阳光下,倾听欢快流动的水声,多想勾勒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月光下,悠然独步庭院,多想让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文学让我点燃智慧的火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文学让我留下了美好时刻,挥释了心中的不快。我渴望在文学这片绿色海洋里畅游,它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文学无尽的魅力,牵引我无尽的遐思。文学魅力$三台县金星学校@刘丽  相似文献   

5.
重庆之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学者提出“重庆文学”一说,我认为是言之有据,可以成立的。但若把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文学”联系在一起,其内含及意义却有了不同。因为在这里,以重庆为代表的文学,在内含及意义上都已经远远超出了狭义的“重庆文学”的界限。虽然,正如可以把“解放区文学”名之为“延安文学”一样,以重庆为代表的大后方或国统区文学,亦未尝不可径称之为“重庆文学”,但在这时,它和原本以巴文化为根基的“重庆文学”,确实有了明显的区别。在20世纪中国文学转型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制导或者说统御文化与文学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老师:你好! 上回我谈到第三种语言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课程。主要谈了“新闻”“商业英语”“Portfolio”(学习文件夹),其中还有一门“哲学与文学”没有来得及谈。而“哲学与文学”课程属于我今天要说的重点即AP类课程。美国高中阶段的AP类课程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极富挑战性的。  相似文献   

7.
【教学思路设计】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可见史学与文学关系之密切。我相信,许多历史教师也和我一样思考过,历史课中的文学部分应该怎么上?我的实践性认识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上出“历史味”。  相似文献   

8.
王凤云 《辅导员》2009,(4):52-5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法作文”等多种理解,而我认为,“语”就是语言、语法;“文”就是文字、文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语法与文字、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读名著、解读文学人物,我们常常“入乎其内”。刘兰芝、花木兰、窦娥、葛朗台、玛蒂尔德夫人、哈姆雷特等课本内外无数文学人物的命运常常让我们心动,他们的容貌举止在我们的心中是鲜活的。这是“心凝神遇”,是文学鉴赏中的一种境界。但是他(文学人物)在戏内,我在戏外,主体与客体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我”仅是静态旁观。那么,审美主体在心凝神遇之后,可不可以在精神世界中与客体零距离并直面文学人物,使“我”在戏中呢?在一次读书活动中,我们曾这样引导学生:你一定读过许多的书,书中的人物让你永生难忘。有个同学说:“我的床头堆满了书。晚上…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新时期文学,主要指“文革”结束后在中国文坛迅速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对此三种文学,评论者很多。我认为,新时期文学不仅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新时期文学所产生的社会意义要比它的文学意义高得多。中国新时期文学诞生在十年动乱刚结束这一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中国历史转折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无疑赋予了新时期文学以重大的社会命题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无疑也使得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文学与…  相似文献   

11.
寻找位置     
这篇下水作文是与学生同步完成的考场作文。我的统计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把“位置”这个话题写成议论文。严格地说,议论文的文学色彩非常淡,难以充分展现学生的才情。因此,我呼唤文学的回归,号召学生多多尝试文学体裁: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等,在“多能”中求“一专”,并以此篇小小说“下水”引路。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它不是生活的再列;它不可能是生活的再现;它本身也不需要是生活的再现.文学是创作主体自我的实现.创作主体是一个复杂体,它是“大我”与“小我”的统一,“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的统一.主体的实现是“小我”、“主体的我”的实现.“我”的实现与所运用的材料固有属性的矛盾.主体的运动空间.创作过程是主体寻找塑造与自己内心生活异形同构的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开栏小语     
中学语文编辑部精心策划的栏目“文学星空”,自本期始与你握手见面啦!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们,把你自由灵动、不构一格、天马行空、青春飞扬的文字寄给我,把记录你的苦与痛、哀与愁、甜与乐、感与思的文字寄给我,让我们一起分享,并通过“文学星空”小小的一角实现你正在编织的文学梦想。开栏小语  相似文献   

14.
花季雨季     
沈老师: 您好!我是理科生,我非常喜欢读文学书,甚至占用课堂时间去阅读。老师说我读的这些书是“闲书”,同学们对我读文学书也不理解,觉得我是个“另类”。  相似文献   

15.
最近,关于金庸《射雕英雄传》节选将进语文课本的消息被众多报刊争相报道,我看后感到非常吃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承认中学语文教材有些弊端,比如“虚假文学”、“呆板文学”、“老朽文学”、“僵尸文学”成分过多,造成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没劲。语文课本应输入新鲜血液,要贴近生活,增加时  相似文献   

16.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这是课文《难忘师恩》里的一段故事。文中的田老师为了教学国语,每一课都精心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我”从此对文学痴迷得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7.
你熟悉余杰吗 ?《火与冰》的封面上这样提示: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李敖,北大的“第二个王小波”,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为什么称“北大怪才”,又为什么称“抽屉文学”,我带着疑问打开《火与冰》。   主编贺雄飞在序中说:“我选定的第一匹‘黑马’是北大 25岁 (1998年 )的研究生——余杰。当我在回家的路上,随手翻阅孙郁先生转给我的那些字迹模糊的、被余杰自称为‘抽屉文学’的油印小册子时,禁不住吃了一惊。这一夜我彻夜激动,耳边是火车的轰鸣,眼前是闪闪的灯光……”   贺主编继续说:“余杰的文章改变了我对北大的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认为文学是不可以学的,而是“悟”出来的。你一旦“悟”出了文学的真谛,它就会融入你的血液中,从此伴你生长,滋润你的生命,永不流失。在这样的语文观之下,我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无师自通”的境界。即使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威逼”下,我也曾倔强地坚持从事语文学科自主课堂的教学研究。我隐约感觉到,我不是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语文,我和我的学生是在欣赏语文,那不是“教”与“学”,那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生活。信息时代的巨大冲击力震撼了教育教学领域,随之而来的热门话题是“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合”,我的困惑与惊…  相似文献   

20.
竹内好在《〈中国文学〉的废刊与我》中写到:“所谓文学的衰退,客观地加以说明,就是:世界不具有文学性的构造。今日的世界与其说是文学化的,不如说是哲学化的。今天的文学处理不了大东亚战争。”竹内好并非在谈论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在他那里,“文学”实际上代表了他把握世界的方式。终其一生,他都在探寻如何把世界由“哲学”性的结构转化为“文学”性的结构。这么说,首先可能引发问题就是:何为哲学?何为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