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接近自然主义的一位。他心目中的乡村生活更适宜一个诗人简朴、充满性灵的自由想象空间,诗中人们之间维系着共同的原始价值观念:和谐共处,与世无争。《桃花源记》及其后的《桃花源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冲淡洗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图景,给后世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伟 《初中生必读》2010,(12):41-42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接近自然主义的一位,《桃花源记》及其后的《桃花源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冲淡洗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的图景。它们给后世文学以极大的影响。“世外桃源”一语脍炙人口,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国的代名词,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令人神往、异彩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在构想、向往各种形式的美好社会 ,“世外桃源”便是令人神往的理想乐园。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与附诗中凭幻想所虚构的一个“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的与世隔绝的安定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现今早已沿传为成语 ,比喻虚幻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时年57岁。陶渊明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 ,弃官后又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 ,对战乱造成的灾难和农民逃亡的痛苦有—定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汉武帝刘彻之命出使并安抚西南夷,考察了西南地区的民风民情和山川地貌,以后写下了介绍祖国西南地区的第一篇文章——《西南夷列传》。在这篇传记中,首次提到与贵州历史尤其是安顺历史密切关联的牂柯江。其中涉及牂柯江的文字有四处: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相似文献   

5.
牂柯江是考察古牂柯、古夜郎的一条重要线索。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不但首次记下牂柯江的名称,而且也说明了牂柯江的大致处所、流向。但由于记载粗略,因此后来提出的说法众多,有的明显不是《史记》所说的牂柯江,有的看似牂柯江而又与《史记》所述不符。这些观点所申述的理由似乎可信,而细加推绎,则让人莫衷一是。于此结合《史记》来比较分析,牂柯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牂柯江指整个盘江,狭义的牂柯江指现在的北盘江。这符合《史记》所提供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汉武帝刘彻之命出使并安抚西南夷,考察了西南地区的民风民情和山川地貌,以后写下了介绍祖国西南地区的第一篇文章——《西南夷列传》。在这篇传记中,首次提到与贵州历史尤其是安顺历史密切关联的牂柯江。其中涉及牂柯江的文字有四处:  相似文献   

7.
从小说典型环境、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等深入分析,说明这样一个全新的观点,即《迟桂花》反映的是作者立足尘世、想望尘外的一种桃源之梦。  相似文献   

8.
国航韩国空难余惊未消,美丽的大连湾再传噩耗。飞机坠入大海,使全体乘务员和乘客逃生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同时也给寻找飞机失事原因的工作增添了极大的难度。茫茫海底,黑匣子何处寻?那里记录了可能分析出飞机失事原因的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9.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悲凉,创造出了丰富深远的意境,解读此诗应把握住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创作传统和"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以真正进入诗人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一册)“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一课指出:“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据其文意,这里的“牧野”是一个地名专称,查《辞海》历史分册有“牧野”和“牧野之战”两条,也认为“牧野”是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诗经词  相似文献   

11.
陈凯 《中学科技》2009,(12):24-25
信息科技是中学科技活动的重要学科领域。本文介绍了一个中学信息科技活动示范性方案,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广大热爱信息科技的教师或者学生的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12.
明月何处寻     
孙淼 《高中生》2015,(1):54
看见同学从书包里摸出一个月饼,才想起中秋节又到了。抬头望天,月亮隐没在云层中,似乎在蓄积力量,等着入夜时分与霓虹一争光彩。这让我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他凭一轮圆月,祈愿天下人长长久久。那时的人,吟诵着"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向明月诉说人间疾苦,心忧天下。那时的人,中秋迎风祭月,设香案,摆月饼和瓜果,向月中嫦娥祈求平安和乐,向明月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时的人,无论富甲一方、屋舍俨然,还是茅屋破败家徒四壁,都会凝望明月,去找寻生活的薪火  相似文献   

13.
乡愁何处寻     
吴奇 《师道》2012,(11):54-56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处暑过后,夜晚的秋虫鸣叫得格外响亮。安静的校园,秋虫低吟高唱,吟唱声彼此起伏。这和谐的旋律,不就是天籁之音吗?儿子放下书,问我:"是蟋蟀在歌唱吗?"我回答:"是。""是《诗经·国风》中的那只蟋蟀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白居易的那只蟋蟀吗?""西窗独者坐,满耳新蛩声。"  相似文献   

14.
最美何处寻     
一位画家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满意。有一天,他对妻子说:“我要出门远行,这样才能找到创作的灵感,画出伟大的作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6.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幸福何处寻     
我们都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疾病,没有生离死别,没有因为生计而奔波的疲倦。但生活却往往难如人意,我们会为生活的艰辛而忙碌奔波,也会为疾病而饱尝痛苦,甚至为了与亲人的生离死别而痛不欲生……如此多的烦恼与痛苦,叫我们到哪里去找寻幸福?穿梭时空,我要去寻找幸福。在幽幽的南山下,暮色苍茫,一排茅舍,篱下布满菊花,其间一人,着粗布长袍,衣袂在晚风中飘动。他遥望南山,悠然采菊。这不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吗,他不在朝廷为官,怎么跑到山间采菊来了?呵,他耐得住贫穷,耐得住寂寞吗?“性本爱丘山”却“误落尘网中…  相似文献   

18.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泰戈尔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素负盛名的散文。据前人考证,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四十一岁,距辞官归耕至少有十五、六年之久。也就是说,作者写《桃花源  相似文献   

20.
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这就是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后世用"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