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与俗     
命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艺术上,有俗与雅之分;而在生活上,也有俗与雅之别。其实,俗与雅原本相伴而生,有表现为俗的雅,也有表现为雅的俗。人们崇尚雅的美好与尊贵,鄙夷俗的浅薄与卑贱,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雅与俗的本质与真谛?对于雅与俗,你有什么看法?请以雅与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相似文献   

2.
雅与俗是文学的两种类别,两者是一种对立互补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个 双向互动模式:雅的俗化,俗的雅化,以及俗走向雅,再由雅走向俗的循环。雅俗互动的结果是,雅俗界限的模糊,产生了一种“两栖文学”。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侦探片的<防弹衣>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审美探索:一是俗中寓雅,在一个"俗"透了的故事中,植入对社会很有点警世作用的更为深刻的社会意蕴;二是亦俗亦雅,不仅警察亦俗亦雅,而且杀人凶手也亦俗亦雅,支撑着作品审美聚焦的深层的社会意蕴;三是以俗入雅,在情节的叙事策略上是把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植入"雅"文学的叙事方式,从而营构出一个有别于时下众多侦探片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与高雅艺术相抗衡,甚至压倒高雅艺术的态势。雅与俗二元对立.在内容、情感、存在方式、功能价值、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但是,从文艺上看,两者又相互渗透、相互转换,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雅艺术应该放下身段,从通俗艺术中借鉴审美、娱乐的有益因子;而通俗艺术也应该远离庸俗.在娱乐、消遣的基础上学一点庄重、严肃。这样就可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理想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硬笔书法艺术创造的高雅之美与实际应用的通俗之美,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欣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既不能片面地强调雅,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俗,只有以雅化俗,借俗求雅,雅俗共赏,才能使硬笔书法艺术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6.
张岱小品文在题材上以俗为美,注重节令民俗、人情世相、市井艺人的描写;在艺术上融俗于雅,吸收通俗白话之长,借鉴通俗文艺的一些表现手法。张岱在生活方式上的"入俗",思想意识上的"崇俗"以及创作观念上的"尚俗",是其小品文融俗于雅审美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审美文化中雅与俗的分野和渗透的历史及现状,表明雅与俗的相参、交相为用,不仅符合艺术创作中的辩证法,而且对促成审美文化的下移,形成活跃的艺术氛围,实现雅俗互映的审美效应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文化的雅与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民族文化有雅俗之别,而礼则是传统雅文化的核心,是俗文化的升华。礼是不断演变和外向辐射的;礼与俗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礼不断外向辐射影响俗的变迁,俗则部分地不断上升为礼。雅与俗如果隔绝,就是民族文化衰败的前兆。在现代中国社会,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为雅文化与俗文化按照其自身固有的互动规律进行沟通创造条件,并积极促进之,从而达成民族文化的"自觉",来回应全球文化一体化带来的冲击,这是一个极其重大而重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流行音乐的创作队伍应该更好地利用唐诗宋词这笔丰厚的古典文学遗产,丰富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提升流行歌曲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曲辞的俗与雅在作品中表现为:或通俗平易,或典雅含蓄。雅俗共赏这一文学审美标准在元杂剧曲辞中的不同含义是:以俗为本,但俗能容雅,雅不伤俗。这一特色形成的原由有三,一是由作品题材内容所决定的;二是由剧作人物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三是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俗”与“雅”在哲学上是一对矛盾统一的概念,它们存在于同一发展变化的事物中。人们知道:“雅”出自于“俗”中,如“鹤”立鸡群就是一例,无“鸡”的俗也就无“鹤”的雅可言。“雅”依赖于“俗”而存在。然而,在当今的文坛上却盛行  相似文献   

12.
回顾漫长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雅俗这对矛盾从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现阶段对音乐雅俗的研究,虽然有其共性的认知,但究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认知,以及如何真正才能消除"重雅轻俗"或"重俗轻雅"的偏激观念,可谓说是纷而杂乱.因此,笔者认为,结合音乐学、音乐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雅、俗是真正实现雅俗共赏、实现音乐艺术的繁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二人转是流行于东北地区,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通过赵本山等二人转艺人的努力,近年来二人转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界人士对二人转"雅"与" 俗"的争论.结合二人转的起源、悠久的历史和不同于其他戏曲的方面论述二人转的"雅"与"俗".  相似文献   

14.
元曲雅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一些,但与诗、词依然有雅有俗一样,元曲也是既有俗又有雅的。在元曲中,散曲比杂剧更雅,杂剧比散曲更俗。在杂剧中,曲词比宾白更雅,宾白比曲词更俗。但无论是散曲或是杂剧,无论是曲词或是宾白,它们也都是有雅有俗的  相似文献   

15.
把雅与俗这一文学鉴赏理念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是想用文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教学内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语言上的雅与俗、文化上的雅与俗。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中需要加入一些“俗”的内容,但要进行选择,并与“雅”的内容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赖智龙 《文教资料》2012,(26):113-115
黄庭坚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诗歌成就突出,其词也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山谷词分为俚艳词和雅词两种创作倾向,但都以"俗中见雅,由俗入雅"的语言风格见称。"以俗为雅"是一种重要的诗词创作手段,旨归皆在于"雅",这种词学观正是与黄庭坚高尚不俗的人品境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文学化过程"是民间艺术样式提升层次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欣赏主体因素,"文学化过程"要把握民间艺术样式的旨趣和沉淀。倡雅的同时不应该忘俗。  相似文献   

19.
雅与俗     
雅与俗就像一根同生的花朵与绿叶,相依相伴,融入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从正史中了解君王的政治抱负,也可以从野史中读到后宫秘史;生活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出入咖啡馆、高档酒楼,也可以出入菜市场、大排档;音乐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听高山流水,也可以听玉树后庭花……  相似文献   

20.
歌唱艺术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门类.在我国的文艺舞台和广播电视声屏上,声乐歌唱艺术已成为主流.歌唱艺术经常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以绚丽多姿的形态,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