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潘杰  孙文远 《大众科技》2005,(10):193-195
科研不端行为正越来越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个问题,文章阐述了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并对其发生及蔓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那么,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的学术界的整体道德状况呢?我们可以听听这几位学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转型中的中国科学: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真真 《科研管理》2004,25(3):137-144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科技体制改革,与此同时,科技界开始了一场围绕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提出为什么经过20年来的道德反思,科研学术道德问题非但没有被消解,反而愈演愈烈,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之重要因素而倍受科技界同仁所广泛关注的追问。基于这个问题,本文从体制环境和现存制度的层面,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与蔓延现象做出诱因分析,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诱因形成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研不端行为是科学道德中学术道德研究的重要范畴.在界定科研不端行为、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规范评审制度,严格管理额外收入以抵制学术腐败,慎重而严格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投诉,重视大学生和年轻科学工作者的科学道德教育和运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关系到我国科研建设的长远发展.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是研究生缺乏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自身对外部环境影响的抵抗力较弱,急功近利,不愿苦修学术以及侥幸心理.对此,应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其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注重学术生态建设,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强化监督机制,消除侥幸心理;培养学术感情,树立良好的学术风尚;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其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6.
学术不端行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和蔓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有效地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文章借助于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政策失败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方面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进而从监督机制、惩处机制、责任机制、诚信体系和治理方式五个纬度提出了制度变革与制度补正的设想,以期促进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学术道德失范是近年来学界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也尤为明显。文章描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行为表现,分析了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根源,提出了整治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研究模型,并通过234份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研压力与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显著正相关,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导师指导对科研压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身边同学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如何正确认识道德失范问题及重构大学生道德体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科研不端行为在博士研究生群体中呈蔓延趋势.本研究通过494份博士研究生样本探讨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科研压力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科学导向和关系导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科研资源供给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关系导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是对科学导向没有显著影响;教育惩罚政策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科学导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是对关系导向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科研不端行为的科学导向和关系导向在性别、学科类别、博士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学术不端行为的模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基本界定后,运用社会学视角的越轨理论模型和哲学视角的竞争模型建构出两种认识论,前者偏重社会控制,后者则强调文化控制。两种模型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解,同时也为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董兴佩 《科学学研究》2012,30(5):667-672
美国对科研不端嫌疑人的隐私权保护较为重视,隐私权保护制度较为完备,它以成熟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对惩戒机构及人员的隐私保护职责,对调查程序中嫌疑人隐私权保护,对查实和结案后的嫌疑人隐私权保护等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操作性强。相比较,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重视不够,科研不端嫌疑人隐私权保护制度的法律依据层次较低,没有对隐私权完整保护的法律基础,有关惩戒机构隐私权保护职责的规定较为原则、模糊,缺乏明确、具体的保护措施。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相关规定,完善我国相应制度,切实保护科研不端嫌疑人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3.
赵君  廖建桥  张永军 《科学学研究》2012,30(8):1143-1148,1156
本研究开发了一个科研不端行为量表。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收集并提炼出科研不端行为的陈述题项,形成初始量表;然后,通过因子分析对初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进行信度检验;最后,通过SEM检验了量表的结构效度。研究结果显示,科研不端行为具有科学导向和关系导向的二阶双因素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为识别与防范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从编辑实务中发现的3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不当署名、公式或图表抄袭及跨语种抄袭)的特征,举例说明根据这些特征判定相应不端行为的方法。【结果】 当稿件符合相应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特征时,编辑需特别关注并判别该稿件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编辑应提高存疑、甄别和审稿的意识,编辑部应加强名单、签名和沟通管理,共同努力为学术出版质量把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不同程度科研不端行为视角,以美国、日本、中国的4个典型科研失信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案例背景、处置流程、处理结果,发现在典型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中,科研机构充当首要责任主体,政府、科研机构、学术共同体介入时间清晰,强调治理的法制化;在有争议的研究行为案例中,学术期刊充当主体并采取同行评议与学术不端系统相结合的防范措施,各主体加强联动开展教育活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王阳  胡磊 《科学学研究》2016,(3):338-345
巴尔的摩案是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程序走向成熟的阶梯。历时十年的巴尔的摩案调查程序经历了三次变化。在第一阶段的1986年,塔尔茨大学沃利茨委员会调查和麻省理工学院艾森的个人调查,凸显出当时美国大学有调查方针而缺乏可操作性规定,均存在着调查主体、调查原则和调查内容的严重缺陷;在第二阶段的1987-1991年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组织的三次正式调查,凸显出听证会制度严重影响调查的公正性,不利于保护被告的权利——国会议员丁格尔主持了三次听证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三次调查结论,直至判定为科学不端行为;在第三阶段的1992-1996年间,重组后的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实施调查以及金西·凯利的上诉和改判,凸显出上诉委员会的独立机构设置的重要性——它保证了被告的上诉权利,允许被告在上诉期间接触证据,这是改判金西·凯利不存在不端行为的程序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阳  程晖 《科学学研究》2010,28(5):662-667
1983年美国公共卫生局颁布了首部应对科学不端行为政策,然而这部政策中缺乏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的内容。1986年,美国公共卫生局出台了这部政策的指导意见,添加了保护揭发者、保密、专家调查等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的基本原则。1989年,美国公共卫生局下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创立美国科学诚信办公室,建立了独特"科学对话模式"——保护原告的无抗辩模式、保护被告的无听证会模式和保护科学自主性的科学家主导模式。1992年,重组后的新机构——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增加了全面调查阶段的听证会程序,强化了调查的司法性。至此,经历了近十年发展历程后,科学对话模式至今保持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求实办公室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求实办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Integrity)是美国80年代末成立的,旨在对科学不端行为(Scientific Misconduct)进行调查和处理的专门机构。对科学求实办公室的创建背景、人员组成、工作方法以及外界对它的评判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并结合中国科学界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科学求实办公室3个方面的借鉴意义,即成立专门调查机构的必要性;保证调查机构的中立性和权威性;保护揭发者和被揭发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 国外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时间较早,2009年国内成功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将其投入使用后,抄袭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有效遏制;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设置的文字复制比阈值太低,引起新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利于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继承性、创造性发展。【结论】 (1)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理性使用检测系统、设置合理阈值、科学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为规范学术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及时准确发布研究成果建立正确导向;(2)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统一的引用规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论文类型等采用不同的阈值,实行“人机”结合、精准检测;(3)建立学术不端审核机制,规范审核流程,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形成以编辑为主、多方联合的多元防治体系;(4)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检测系统查准率,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科及新型出版方式的多样化需求;(5)建立学术不端法治体系,建立终身信誉制度或荣誉准则制度,开展科研诚信终身化与常态化教育,相关单位将学术道德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evidence-based opinion piece gives a short overview of the increase in retractions of publications in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discusses various reasons for that increase. Also discussed are some of the recent prominent cas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the number of authors with multiple retractions, and problems with reproducibility of published research. Finally, some of the effects of faulty research on scienc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possible solu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