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骏 《初中生》2006,(3):28-29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虽有丢盔弃甲之事。从大战吕布,到沧浪破本初,皆现其不凡才能。爱才心切,曾煮酒论英雄,重用关羽,即使有些不光明正大:得到徐庶费许多力气,徐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生未献一计。亦好享乐。建铜雀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阴险狡诈。  相似文献   

2.
赤壁大战主战场在蒲圻不是定论。鄂州市应该同时开发三国赤壁文化和吴王古迹文化。  相似文献   

3.
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中国古典学名《红楼梦》,从它刚问世起就“仁见仁,智见智”。二百多年后的今天,《红楼梦》研究领域仍然异彩纷呈。随着中央电视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热播,以及同名书籍的热卖,民间刮起了一股“平民红楼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要靠一代代读的不断解读接受才能越来越充分地显露出来。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解读这部经典名?就此问题,笔采访了部分专家学(按姓氏拼音为序编排)。[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走近作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在国外,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  相似文献   

6.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安排在《历史Ⅰ》第一单元,分4个专题,根据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教科书(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在描述上有许多差异,本文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活动缘起】《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著名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可谓家喻户晓,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必选读物。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2003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在《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节中叙述:“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春秋大国争霸图》注释葵丘在今河南兰考。笔者认为葵丘应该在今天的河南民权。  相似文献   

9.
沉潜于中国历史化的长河.颇流而下.玩昧了唐诗,品赏了宋词,谛听了元曲。泊船于明清港湾,古代白话小说成了最迷人的风景。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宏伟不朽的《红楼梦》,百看百新的《水浒传》,诙谐幽默的《儒林外史》。这些不朽的作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了众多读以巨大的感动。岁月能够改变山川的容颜.却无法掩饰这些经典作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光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2008年6月第1版)所选的《渔父》一诗,假托渔父与屈原的问答,表现屈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屈原临死前.是诗人的绝命词。  相似文献   

11.
说"床"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名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对"始扶床",许多大中专文学作品选几乎都没有注释,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选有此篇,它注释为"刚能扶着床走",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妥.不妥之处,只要细看上下文的抵牾,便可清楚.理由如下:课文开篇写刘兰芝成长的经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十七为君妇",得知刘兰芝的年龄是十七岁,按古代"笄冠"之俗:女子是十五加笄,男子二十加冠.而刘兰芝加笄两年后,嫁给焦仲卿,在当时应该属于大龄晚婚了.那么仲卿家的小姑,如果这时才"刚能扶着睡床学走路"(笔者姑且按课本注释把"床"说成卧具)实属费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颇有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即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人物板块结构有四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口字型、吕字型、品字型、器字型,并通过举例论述了《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是这四种类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内容倾向上,历来被人说成是“拥刘反曹”的,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了道德信义的化身。理所当然的,刘备也就成了理想明君的典范,既仁厚爱民,礼贤下士;又诚实忠义,贵义尚情。果真如此吗?笔者不敢苟同,其形象塑造实在是有违作者的创作意图,给人以“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论《三国志演义》的人物描写:  相似文献   

14.
李霭 《青海教育》2006,(7):42-42
优秀古典小说《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个性鲜明,特征突出。正如金圣叹所言:“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较之《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水浒传》成就更高,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典型向个性化典型过渡。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为人们击节称赏的名篇章之一。在这一章中成功地刻画了这一封建统治集团的依附,  相似文献   

15.
【学习指要】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课文叙述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内涵的丰富和手法的高妙。  相似文献   

16.
岂一个"降"字了得——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投降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最为有名的战争小说。其刻画战争场面之宏火、情节之曲折、描写人物性格之鲜明,都令人叹为观止。别的不说,即使是小说中那些投降人物的处理,也同样让人赞赏不已。虽然都称作“投降”,但中心人物的投降方式以及投降之后的举止差别迥异,其丰富的表现力,远非一个简单的“降”字所能涵盖,充分显示了作家塑造人物的高超能力。下面试举几例分析之。  相似文献   

17.
18.
秦立 《现代语文》2007,(5):97-97
1907年,话剧作为西方艺术传入中国后,立即扎根于民族化的土壤。“明戏”贴近中国民众的生活和命运,体现出深切的人关怀。随着中国社会的明进步发展,经过儿代艺术家近一个世纪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戏剧民族化的探索,中国话剧现已成为高雅的化艺术形式,深受中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以《雷雨》、《茶馆》等辉煌艺术成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话剧百年将至,我们回溯话剧发展历程时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而《雷雨》就是中国话居性向成熟的标志。它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70年来,经久不衰,被人们广为传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通俗历史演义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三国演义》,而排名第二的则非《东周列国志》莫属。关于其作者,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认为是冯梦龙,也有人认定是蔡元放,其实还有人认为是余邵鱼。之所以会这样,跟《东周列国志》的成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