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五 作为丛书的主编,茅盾的《茅盾选集》也是具有示范性的。书中收有《春蚕》《林家铺子》《赵先生想不通》《微波》《夏夜一点钟》《第一个半天的工作》《官舱里》《儿子开会去了》《列那与吉地》和《脱险杂记》等十篇作品。茅盾在《自序》中,  相似文献   

2.
巴县档案中的民俗档案文献,于2010年2月22日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现有的巴县档案分类中并没有专门的民俗类档案,有关的民风民俗材料夹杂在各大类档案中,以司法类为最.巴县档案数量庞大,以全部巴县档案作为一个整体项目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难度太大,所以申报工作开展之初,四川省档案局就决定以专题作为项目来逐一申报.先是选择将"巴县档案中的土地租佃档案"作为项目申报,很快被否;接着选择了民风民俗专题,在巴县档案中共找到相关档案287件,2002年初以《巴县档案中的民俗档案文献》为题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笔者也于那时起与之结缘近十年.对于民俗这个大课题和巴县民俗档案这个小课题,笔者均无精深的研究,但十年频繁的接触,巴县那些民俗档案和档案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倒也时常浮现脑际,亲切如故旧.  相似文献   

3.
林槟苹 《东南传播》2022,(11):41-43
近年来,台湾地区民俗恐怖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两岸和香港地区恐怖电影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不仅高产且影片的质量也稳步提高,出现了《双瞳》《尸忆》《红衣小女孩》《粽邪》《女鬼桥》《咒》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影片。本文通过对台湾地区民俗恐怖电影的题材和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台湾地区民俗恐怖电影的现实意义,为两岸恐怖电影的审美与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举文  桑俊  王继超 《文化遗产》2016,(4):2-18,157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美国民俗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提倡了民俗认同的概念,藉此呼吁民俗学研究从以"民族"为前提转向以"民俗"为前提的学术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5.
正茅盾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即茅盾发表《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之后,至今已走过八十多年的历程。其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子夜》的出版,《林家铺子》及《春蚕》《秋收》《残冬》等农村三部曲的问世,一千四百多万字的作品,奠定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茅盾1981年3月27日去世后,其巨大的文学贡献和思  相似文献   

6.
民俗元素的虚构、渗透和展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讲述了在"一夫多妻制"封建制度下,陈府大院里家庭内部妻妾争宠、互相倾轧的人生命运。在这样一个故事框架里,除了剧中人物自身的命运轨迹外,导演还有意添加了许多民俗事象,并在影片中进行虚构、放大和融合。  相似文献   

7.
佤族歌谣折射出绚丽多彩的民俗事象,它从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等方面立体地展现出佤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世界。这里我们探讨了佤族歌谣蕴含的精神民俗与社会民俗事象,包括木鼓崇拜、猎头祭谷、剽牛献祭等佤族宗教信仰及婚恋习俗与丧葬习俗。佤族民俗与佤族歌谣相伴而生,相互印证。佤族歌谣是佤族民俗独特的传承方式,是传递佤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把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事实上,获奥斯卡金奖的影片有85%是来自名著改编的。在中国,将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茅盾的著名小说《春蚕》便被改编成电影;新中国成立以后,则有更多的现代经典小说被搬上银  相似文献   

9.
电影《秋喜》的疍家民俗元素,在电影的视觉表达和内涵构筑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价值提升的可能.疍家民俗在影片的叙事空间构建、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具有上的推动作用;疍家民俗提升了影片的深层表现空间,深化了主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苏州"轧神仙"民俗活动及相关民间故事传说为例,探讨民俗活动与民间故事的双向互动关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在被人们附会上一定的传奇色彩或宗教意味后,衍生出具有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神异内核充分发酵导致相关民俗活动的出现。民俗活动具有强大的惯性,在原本的故事传说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被淡忘之后,民俗活动仍然蓬勃发展。民俗内容与时代结合,又会催生出新一批带有时代性的"新民间故事",被新的大众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1.
杨佑 《视听纵横》2002,(6):22-23
民俗化的传承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包括口头流传,献记载,物印证的历史领域和仍在民间传承的民俗事象。(作为声像结合的电视媒体主要表现的是民俗事象。)现存的民俗化的很多继承人都生活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民俗化中的民歌、民间手工艺、民间口头学等。因为这种现状,电视媒体工作在拍摄制作民俗化类节目时,工作对象通常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1-6卷)是1940-1944年间,对中国华北农村社会的家族、村落、土地所有、佃耕、水利、赋税、金融及贸易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调查记录。这一调查涉及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文旨在基于民俗学的视角,从空间民俗、时间民俗、心意民俗三个方面,整理和归纳部这部资料中相关的调查内容,期待这些调查记录资料为理解华北农村的民俗事象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分析的素材。  相似文献   

13.
鞠熙 《文化遗产》2016,(1):63-70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政府工作与公共政策的社会行动概念。1980年,法国文化部遗产局下成立了民俗遗产代表处,旨在保护和传承所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民俗事象。2003年,法国加入了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文化与交流部进行了一次内部重组,民俗遗产代表处改名为民俗代表处,并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并在这一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推广与具体实施,也资助大量法国民俗学的学术项目。通过这一概念的实践,法国民俗学已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领域内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民俗形式,它既具有深广的民间文化内涵,又因依附于节日而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归化城在有清一代是一座因商贸而兴起的历史文化名城,《归化城厅志》是探析归化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以《归化城厅志》关于岁时节日民俗的记载为中心,可以了解清末归化城民俗风貌,管窥节庆民俗生活形态,探析归化城岁时节日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天水民俗博物馆的民俗文化展示形式以及陈列布展方式,探讨天水民俗博物馆作为一座建立在明清古民居基础上的民俗博物馆,所兼具的对民俗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的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韩畅 《声屏世界》2021,(2):66-67,86
夏衍在1933中国电影年里向电影界贡献了《狂流》《脂粉市场》《前程》《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6部风格各异、内涵深刻的左翼电影.在选题方面,夏衍着重选取了具有鲜明政治功利意识的暴露性题材,此外,夏衍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给予了关注,提出"现代妇女解放运动,与整个社会问题之解决有同一之命运".夏衍将茅盾的同名小说...  相似文献   

17.
民俗体育传播缺乏与大众传媒结合并广泛传播的基础,且由于自身典型特征的限制,使得民俗体育未能走进公众视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民俗体育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新媒体平台探寻民俗体育与动漫传播结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12,(Z1):29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1月9日,光明日报出版社举办了"故事中的文化,影像里的中国"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展示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在民俗民族文化出版领域的开拓性成果,涉猎大型图书《中国节日志》200卷、《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60卷)  相似文献   

19.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是一部以东亚为研究视域,以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为主题的创新之作。就东亚民俗现象,作者引证大量东亚地区的民俗史料,运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以生成变动发展的视角,探秘东亚民俗之后的幽深之道,复原中华先民时间文化的生成过程,直探中国上古时间文化的本源,解答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力量之源、本质特征,为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指出了建设性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惠子 《东南传播》2011,(1):101-10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就民俗传播中的受众心理进行了探讨。民俗事象的传播具有特殊性,在色彩斑斓的传播流向中,应该适当考虑受众的心理,关注受众的心理意识、心理选择、心理接受,以期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促成民族文化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