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反叛“景观社会”符号机制掌控为驱动,在都市剧场中建构反对主体异化情境的可能性。是本文对所要考察的几个都市剧场案例思考的关键问题。简言之,当消费主义的定律规则将艺术的创作个性消弭其中,社会个体如何从自身的表演行动出发来寻求出路,如何以身体进行个性化的空间表达和重塑,从而建构社会个体自己的表演方式。  相似文献   

2.
智能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发展极快的新型审美艺术类型,表现出丰富的时代意义,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短视频的网络属性、虚拟与现实融合属性、移动属性、交互属性,让以往对于“景观”的建构方式产生了变化。作为一种以技术为基础、以视觉为核心的全新审美范式,短视频区别于传统视觉艺术类型,不再桎梏于时间和空间之间,打破艺术创造和真实社会场景之间的限定性,不拘泥于由符号和行为所建构起的图像的连续性,展现出更加具有时代性的审美意义。短视频的审美标准呈现多元性,短视频的审美特质呈现虚拟性,短视频的审美方式呈现多元性的变化,由此,构成了独特的审美视觉景观。短视频视觉景观的重构,从审美层面引发更多嬗变,激发更多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是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脱口秀剧场作为一种急速发展的城市休闲娱乐空间,内含显在的媒介化趋势和休闲幻象、空间异化效应,对其空间生产媒介化机制和双重效应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形象宣传片是通过影像技术手段综合展现城市发展风貌、树立城市形象的影像类型,是城市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内容是以城市“物质性”和“流动性”为基础,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城市形象的呈现需求不同,城市空间的变迁会影响宣传片的内容范畴。本研究以合肥市近20年从“环城”到“环湖”的城市化进程为出发点,探析合肥城市空间、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迁与城市形象宣传片内容建构之间的联系,从主题构成、内容演变、景观选择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发展的流动性对城市宣传片的渗透,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重大战略和特殊事件下城市宣传片内容组成产生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戏曲与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  相似文献   

6.
冷艳华 《大观周刊》2012,(30):144-144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王强 《新闻爱好者》2011,(24):75-76
"当众孤独"一词原本来自影视、舞台艺术表演专业,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在角色和本人以及和受众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处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的一种自如转换的状态。到剧场里亲身感受过话剧表演的人,会有一种真切的感觉——面对现场的观众,演员那种游刃有余的表演状态令人叹服。在这样的状态中,演员可以从自己的角色中跳进跳出,  相似文献   

9.
巩杰  李磊 《现代传播》2022,(7):119-127
长城作为古老的民族建筑空间,在中外不同的叙事话语中,经过了纪实性、符号化、象征化、消费化和景观化的嬗变,形成了启蒙现代性、共同体意识(民族精神共同体、文化审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视觉景观想象的文化空间转向。长城影像文化空间见证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族影像的形象塑造和文化精神的历史嬗变,也试图探寻符号化、图像化和景观化的长城,在全球本土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文化艺术生态中的跨文化传播与传承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传播技术促进了传统剧场由近程有限直接交互型向远程双向间接交互型转变 ,从而为建设远程化的赛伯剧场创造了条件。这种赛伯剧场支持远程表演、远程鉴赏与远程演播。它的出现 ,正在从本体感觉、戏剧实体、时空观等方面对我们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图书馆建筑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图书馆,作为一座城市文化标志性的建筑,其人文内涵在于她是一个自然审美空间、文化审美空间,是交流的“平台”和文化活动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同为表演艺术,二者相较,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那种相互感应,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剧场性.戏剧观众进入剧场之后,总是以一种固定的距离用一种不变的视角去观看舞台表演,可以看到演出的所有场面和整个空间.这种演员与观众直接的、生动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显然是其他艺术形式包括影视艺术不可能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王坤 《东南传播》2021,(11):71-74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和银幕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4.
1、音乐传播媒介的宏观解读 西方音乐传播思想认为,音乐作品实现的核心为音乐表演,而音乐表演的核心渠道则为音乐表演空间.在该思想中,音乐表演空间作为音乐作品实现的平台,是一种非符号、非乐谱的传播媒介,为音乐传播中比较特殊的空间.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这种空间媒介也不断充实,并以戏台剧场音乐厅方式继承.同时因为空间媒介的存在,通过反复的出现使得其形态风格也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15.
电视节目主持是否具有“表演性”,曾是上世纪90年代那场著名的“倪萍现象”讨论中的重要议题并引起过业界的关注,但当时未能深入讨论开去,竞成为一个“空悬”理论搁置至今.随着节目主持实践的不断发展,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不仅需要表演,从某种角度讲,电视节目主持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且这门艺术根据其节目类型、节目定位及主持人风格的不同,可以由两种表演形式构成,即“公共表演”和“戏剧表演”.公共表演式主持可以促使主持人严肃地限制自己的“前区”行为,更好地进行有效传播;戏剧表演式主持是当今戏剧审美思潮的结果,同时也为节目主持实践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操作形态.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微信已经成为继QQ和微博之后炙手可热的社会化媒体。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项重要功能,可以使用户通过自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成新媒体时代一种特殊的"图文景观",实现"强联为主,弱联为辅"的社交目的。如果把朋友圈看做"虚拟剧场",用户就是精心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本文通过运用戈夫曼的"拟剧论"阐释朋友圈的一些要素和现象,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朋友圈信息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朋友圈图文景观的编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院标准像     
“省委大院”、“县委大院”、“军队大院”、“部委大院”,大院是一个集体,但有时也像一个家族。它曾是小型的“共产主义雏形”,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缩影,现在再来感受其中的文化,会让人产生许多联想,而如果说城市是乡土中国的特区,那么大院就是城市中的特区。 几十年如一日的大院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带来的结果。大院的变迁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因此,借助观察最典型的北京一些大院的过去和现在,也许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领略到一些中国城市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8.
景观:媒介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是人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及与他人的关系创造、表述和解释的结果.在社会现实中,为景观赋予意义的方法很多,其中媒介中的阐释与再现能够加速和深化景观的意义呈现.景观的标志与差异化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区文化和地区差异.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景观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与消费场所等景观趋向同质化.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正是通过地理景观得以保存和巩固.无论是作为对立景观的城市与乡村、作为一种尴尬景观的郊区还是地下的隐蔽景观,通过各种媒介,其象征意义与价值系统才得以体现.可以说,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是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出现严重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大众传媒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入手,提出地方媒体能够通过强化地标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唤醒怀旧的城市集体记忆,发挥公众舆论对景观变迁的影响力,来对城市景观进行塑造和想象,建立起自我、集体与城市景观之间的联系,强化城市的记忆功能,建构城市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表演的场所,为了进行印象管理与控制,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理想化自我、展示精致化生活同时结交好友,形成了一种“美图的堆砌”。本文从景观社会批判理论视角下切入,分析景观造就的自我分离、社会关系的分离以及非劳动时间的分离,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微信朋友圈美图的呈现情况以及该前台区域形成的伪真实、伪关系和伪意识。在景观社会下,一切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制造景观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操纵人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