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宁化石壁地处赣南闽西交界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历史上客家先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与再迁出发地,见证了客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是客家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地域性标志。客家文化应由"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后客家文化"三部分组成。作为"客家祖地",石壁集中体现了"前客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漂泊中的宗法文化、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客家"论者否认血缘文化在客家形成过程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
赣州作为"客家摇篮",拥有悠久的客家历史和灿烂的客家文化。新建的赣州自然博物馆拥有大量客家文化外宣材料,本文从翻译技巧研究赣州自然博物馆客家文化外宣材料的英文翻译,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客家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客家精神文化的特质是"崇文重教",客家教育文化要素是构建客家学的重要成分。立论所持依据是:一,教育是文化的载体,研究客家文化不能回避教育文化;二,客家人的人文特质是"崇文重教",客家"三乡"之首是文化之乡,教育是文化之乡的奠基石;三,从封建科举文化开始,至现当代的客家教育文化,均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无论是梅州的"进士文化"、"院士文化"、"大学校长文化"还是"将军文化",都为客家学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9,(3):124-128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客家体育文化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客家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同时,客家体育文化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文化动力支撑.客家体育文化发展面临地域、民族差异与文化误读;国际竞争力不足;创新与传播乏力等诸多挑战.建议树立科学的客家体育文化价值坐标;建设客家体育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客家体育文化现代化传播体系等,以更好地发挥客家体育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和价值,继承与弘扬优秀的客家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献是具有"客家特色"的地方文献,它能够完整地反映客家人的历史及文化传承。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客家文献,无论对客家研究还是对客家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客家文献的定义、类型及如何建设客家文献资源体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一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罗勇教授和邹春生副教授合著的《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述论》于2014年10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客家文化生成的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一章以"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源头"为题,基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并通过对文化结构的分析,呈现了中原文化烙在客家文化中的强烈印记,进而论证了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源头的观点。在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9,(1):11-15
客家宁化石壁祖地说属于文化基因类型祖地说。作为客家祖地的"石壁",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古风犹存。它源于经由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传承而来的禹夏文化基因,是"石母"和"祖地"二位一体的象征符号。就其溯源意义而言,它有利于突破古代王朝"蛮夷"分野的偏见,有利于消除以往客家研究中出现过的"种族之争"的影响,有利于还原如下历史真相:百越和畲民族团是华夏民族的南方支系,百越是畲民族团的历史主体,畲民族团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历史主体,并且由此构成禹夏文化在赣闽粤边区依次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序列。  相似文献   

8.
地处闽粤赣边区的客家大本营临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建设区域,处于"一带一路"的辐射区域内。要弘扬客家文化,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中去;树立"天下客家是一家"新理念,大力整合客家文化资源;同时,要增强保护意识,提升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水平,取得客家文化产业的新突破,实现客家大本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9.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3S"技术的概况,分析总结了其在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指出了GIS技术应用于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方向,并由此提出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大型客家历史文化资料数据库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1.
商山四皓为我国秦末汉初四位著名隐士。汉朝建立后,四皓拒绝刘邦的邀请,是因为刘邦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刘邦败在策略上,而不是简单的“四人者年老矣”与“上慢侮人”;四皓之所以接受太子的邀请出山,是因为太子等人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四皓也欣赏太子的性格。四皓对于太子之争的平息,符合古代“立嫡不立庶”的惯例,也有利于汉初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3.
北朝侍讲制度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朝效仿魏晋南朝创立了为皇帝、储君讲授知识的侍讲制度。主持侍讲活动的最高职位也称侍讲。不过,北朝侍讲并非国家正式官员,而是由其他朝官兼任的教育头衔。侍讲制度对于提高北朝君主的知识素养、增强治国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侍讲职责重大,故朝廷甚重人选。北朝侍讲地位颇高,于君主又有师傅之名,故能够充任侍讲是当时士人的殊荣。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将朱子学发扬光大,黄榦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道路。他在福州书院、庙宇和民居的教学实践和对朱子学的执着传播,可谓前无古人,他因此成为福州历史上唯一入祀孔庙的理学家。他把朱子理学传播到福州,使福州成为后朱熹时代又一理学中心,并为清前期福州成为全省的书院文化教育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河南武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三阳玉帝庙道教建筑特征鲜明,在多次考察的基础上,对玉帝庙主要建筑的修造历史、建筑特征、建筑装饰进行考证分析,属于典型的清代官式与道教相结合的建筑。在一定程度可以作为覃怀地区明清官式建筑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16.
关于闽粤汉人移民台湾,福佬人比客家人早到台湾,还是晚的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仔细查找汉文文献来看,康熙末年台湾客家、福佬移民的比例已有不同。明郑时期已有大批客家人迁台,康熙四十几年以后又掀起客家人迁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8.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将郑都迁至郐地新城;周惠王六年(公元前761年),郑文公定都新郑,郑国共三次迁都。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周显王遵循“灭国不灭祀”的历史惯例,封其子宙公之子据公于嚣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武公寝陵。此处被称为“郑王之墟”。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郑氏祖茔。  相似文献   

19.
孔庙的教育功能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庙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儒教的倡行机构其祭祀功能仅仅是外壳,是手段,其实质的功能是教育,通过孔庙的教育,通过思想的渗透和灌输牢牢地控制人民的思想,实现“德化天地”“礼仪四邦”的目的。孔庙的教育功能是围绕儒教而展开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的教化功能,二是学校的教育功能,三是劝学功能。教育的内容是儒教,教育的方式是强制和潜移默化相结合。三者相得益彰,使得封建国家牢牢地控制社会的意识形态。孔庙是国家机器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御用工具,历朝历代均将建庙、修庙、尊孔、祭孔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0.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太子元恂出逃被废,皇次子元恪取而代之.夺嫡事件与元恂顽固守旧并无直接关联,后官冯氏才是始作俑者.冯氏试图延续“子贵母死”的传统,控制储君,操纵朝政,这就与孝文帝的皇权主义发生矛盾.于是,冯氏编织罗网,捏造事实,迫害元恂,终酿成历史冤案.夺嫡之争归根结底是北魏皇权与后权的矛盾,对洛阳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